第58章 花落谁家
作者:惠子521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最新章节     
    十月底,京城中微弱的酒香才刚消散,来自辽东的消息再次让京师地区紧张起来,尤其是兵部和户部人潮涌动,官员们神色严峻,步履匆忙。
    前两天,辽东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报告送达京都,女真大汗皇太极在沈阳城外击鼓集将,蠢蠢欲动,女真人的战争机器即将启动。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除了辽东的女真人厉兵秣马,连近年来相对\&安分\&的蒙古人也开始伺机而动,宣府和大同两地都有军报上报,称关外蒙古可能有异动。
    这些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刚刚\&平静\&不久的京城再次沸腾,更让朝廷官员感到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之前的\&哗变\&,兵部三位郎中自杀身亡,目前兵部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
    ...
    乾清宫的暖阁内,气氛也相当\&紧张\&,穿梭服务的宫女太监都屏息凝神,不敢制造丝毫声响。
    如今正值\&多事之秋\&,没人敢轻易触碰天子的\&禁忌\&,毕竟不久前的\&哗变\&仍记忆犹新。
    看似和蔼的天子,真的敢杀人。
    \&陛下,兵部尚书的位置已空缺许久,请陛下果断决策,以安定民心。\&
    轻轻咳了一声,身披赤色长袍的朝廷大臣李国普小心翼翼地从座位上站起,脸上挂着忧虑,朝着宝座上的天子开口。
    按旧例,像\&六部尚书\&这样的要职选拔,应由吏部尚书提议,再经内阁商议,挑选出几个候选人,呈报给天子,由他来做最终裁决。
    然而当前正值多事之秋,加上天子召回前任南京兵部尚书王在晋的意图已众所周知,于是李国普省去繁文缛节,直接将决定权交给朱由检。
    除王在晋外,朝中尚有张鹤鸣有资格担当兵部尚书之职。他刚被朱燮元接替,卸下了四川巡抚的重任。
    大约一年前,统辖三省兵马、负责平息叛乱的四川巡抚朱燮元收到家中噩耗,父亲去世。鉴于局势渐趋稳定,且孝顺父母乃人之常情,天启皇帝批准了朱燮元的请求,并从京城派出重臣接替他的位置。
    那时身为兵部尚书的张鹤鸣义不容辞地接任四川巡抚,代替朱燮元坐镇四川,统领三省兵马。
    如今,朱燮元已被天子召回,张鹤鸣正赶回京城,不久即可抵达。辽东战事一旦爆发,必定带来动荡,加之陕北已有民变迹象,兵部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稳重的官员主持大局。
    无论是资历深厚的张鹤鸣,还是深受万历和天启两位皇帝赏识的王在晋,无疑都有这份资格。
    只是,前任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也被召回,正在进京途中。以孙承宗的地位,必然直接入阁,但他与王在晋的关系并不融洽...
    想到这里,李国普的面色更加忧虑。如今辽东的建奴问题是全国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大明无数人的心弦,兵部尚书的位置至关重要。
    \&阁老有何建议?\&
    朱由检在乾清宫的暖阁里沉思片刻,声音低沉地问道,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看透了他们各异的表情。
    \&还请陛下英明独断。\&
    李国普费力地站起身,推荐人才历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如果不是天子点名,他不愿亲自介入。
    见天子在案牍前微微皱眉,李国普心头一动,犹豫了一下,拱手道:\&张大人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无疑是兵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不过,张大人毕竟年近八十,在四川时已显老迈,如今辽东战事紧张...\&
    此言一出,暖阁内不少人露出惊讶之色,李国普的话虽未明说,但暗示了“张鹤鸣虽有经验,但能力可能不足”。
    若此言传开,张鹤鸣必然心存芥蒂。
    听罢,案几后的微微点头,面露沉思,仿佛正面临艰难抉择。
    暖阁内群臣不敢打扰天子,此刻唯有静待天子决断。
    \&既然如此,稳妥为上策。\&
    \&让王在晋接手兵部,同时恩赐张老大人,阁老们意下如何?\&
    片刻后,案几后的天子轻轻一叹,似已作出决定,声音中透出一丝询问。
    尽管按照“后世”的记载,王在晋与孙承宗对辽东的“策略”确有歧见,但朱由检认为,两位大臣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大明“力挽狂澜”,延续国运,不必分高下。
    尤其是张鹤鸣,身为“东林党”核心,朱由检绝不会让他居高位,更别提执掌天下兵马的兵部。
    李国普阁臣闻言,紧张的心情顿时松弛,任命官员本是天子的权力,况且他向来不喜“党争”,自然不愿看见张鹤鸣重返京城。
    \&陛下英明。\&
    李国普带头,暖阁内的其他臣子也收起惊讶,连忙躬身行礼:\&陛下英明。\&
    刹那间,不少官员眼中闪烁着清明,张鹤鸣离京担任四川巡抚前,曾任兵部尚书。
    那时正是“东林党”与“阉党”角力的关键时刻,老大人不堪京城纷扰,主动离京“避祸”,这才给了崔呈秀晋升的机会。
    如今天子登基,“阉党”消亡,张鹤鸣却仍无法“官复原职”,看来“东林党”已是明日黄花,再掀不起波澜了。
    朱由检未理会暖阁中神色复杂的群臣,靠在背后的软榻上,脸上浮现出好奇。
    在“后世”某些学者口中,王在晋备受推崇,他期待能从此人身上找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