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还有高手?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曾经的我,以为自己写不出好的诗歌,是词汇量积攒得还不够多,现在,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写不出好的诗歌,是因为我真的写不出来!!!”
    在各个高校的校园论坛上,上面这句话的帖子下方,都跟随有无数留言,热度爆炸。
    至于是哪个学校的学生首创,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搬运的速度,比刚上马的4g要快得多了。
    天知道顾知书今晚放出的这首《远和近》,对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灵震撼有多么巨大。
    曾经他们以为,自己距离诗人的差距,在于文学底蕴的积累,在于词句排比的运用,在于对生活事物的观察细致程度。
    古诗词他们内心承认,自己是真的没那个本事去写。
    但现代诗歌,在很多人的眼里,并非自己写不出来,只是懒得去钻研学习罢了。
    无非是写出一段完整优美的文字,然后加上回车键换行,仅此而已嘛!
    所以比起古诗词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现代诗歌的处境,始终是有点尴尬的。
    很多人不服。
    一首作品的好坏也始终存在争议。
    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总能各自找到自圆其说的理由。
    比如说好的一方,说这首诗辞藻华丽,文笔斐然,反对的一方就会说它是堆砌辞藻,叠床架屋。
    说好的一方说这首诗意境高远,发人深省,反对的一方就会说它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里面多少有点崇古贬今的思想在作怪,但在客观上,这也是现代诗歌的属性所导致的。
    本质上,现代诗歌的诞生,就是为了打破格律诗“戴着镣铐跳舞”的束缚,朝着“自由奔放”的方向一路狂奔。
    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意义,但过度的“自由”,就会导致门槛降低,出现一大堆鱼目混珠的现象。
    比如臭名昭着的【梨花体】——
    “我终于\/会\/写诗了……”
    【羊羔体】——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
    以及最为歹毒的【浅浅体】——
    “寂寞的时候\/黄瓜\/无疑是\/全天下最好的。”
    不要怀疑,真的你上你也行。
    因此现代诗歌其实并不难写,是个人估计都能比划两下,只是,要写出公认的佳作,很难!
    写的字数多了,太长不看!
    写的字数少了,什么玩意还不如我小学表弟随手乱写的作文!
    写得太深奥了,在下看不懂,告辞!
    写得太浅显了,什么,你这水平也好意思叫自己是个诗人?
    很难的啦!
    仿佛很难找到一首作品,能够一眼就让你感觉到,这是好诗。
    也很难找到一首作品,能简单、直观地把现代诗歌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你面前。
    而现在,那首能够让人一眼就感觉到“好”的现代诗歌,似乎出现在了眼前。
    它是那么地简单,简单到好像谁都能写出来。
    它又是那么地不简单,不简单到会让很多人感到绝望,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一辈子都写不出来。
    全诗短短的24个字,却充分地阐述了顾知书方才说过的,关于意境和空间结构的运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既然你能看到我,说明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
    而云处于天际,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
    这是客观物理层面的空间距离。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心理主观层面的空间距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注意到了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心理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寥寥数行文字,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第一层想象空间里,大家想到了什么?
    是不是关于爱情呢?
    男孩明明距离钟意的女孩很近,却又很远,爱而不得,求而不得,可谓是把爱情的酸苦,表现得隐晦又强烈。”
    顾知书这番话让很多听众微微一怔。
    诗歌里的爱情故事不难品读出来,任谁第一次读这首诗,都能在脑海里构造出如下的一副剧情画面:
    一位腼腆的男孩爱慕着一位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连目光交错都畏惧躲闪。
    只能是趁着女孩目光转向他处时,才敢偷偷地瞄上女孩一眼。
    然而,男孩却悲哀地发现,女孩的目光之中,对天边浮云的兴致,似乎都大于对身边的自己。
    啊,多么痛的领悟!
    这层意思其实不难理解。
    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顾知书却说的是“第一层想象空间”。
    难道这不是全部了吗?
    就这么简单的一首诗,还能有其他更深层的理解不成?
    很快,顾知书又继续说道:
    “刚才第一层想象空间,是男孩发现女孩并不爱自己,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可以反过来理解呢?
    因为男孩太腼腆、太怯懦、太自卑、太无助,即便是充盈内心的爱火,也无法燃烬他内心的羞涩。
    更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
    于是他主动躲避,主动退让,于是女孩伤心失望之余,也只好将对他的关注目光,转向天上无根的浮云。”
    卧槽!
    这都行?
    仔细想想,似乎也是蛮有道理的。
    如此一来,剧情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是女孩拒绝了男孩,
    她其实也爱慕着男孩,只是每一次想要靠近,都会被躲闪和逃避。
    次数多了,她也就觉得男孩可能不喜欢自己,于是伤心地望向了天上的白云,以此掩饰内心的尴尬。
    悲剧的色彩更加浓厚了。
    而且,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诗里的云,也不是单纯指的是天上的浮云,而是一种象征和比喻?
    比如说——
    某位名字里带“云”字的黄头发男子?
    如此一来,这第二层的想象空间,的确有点让人牙齿酸疼。
    但还没完,又听见顾知书继续说道:
    “接下来可以探讨第三层想象空间,会不会,在诗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女孩的心意?
    她既没有过主动疏远,也没有过主动靠近。
    所谓的远和近,其实都是男孩自己在内心幻想出来的情景剧?”
    嗯?
    还有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