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史上最会写诗的吃货!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出身诗书世家,受过良好教育,迎娶贤惠妻子。
    加上老天爷似乎也赏识,给了我一点微不足道的才华天赋,让我能写出一些锦绣文章。
    但我也是个不幸的人,
    一生三次被贬,分别是黄州惠州儋州。
    问吾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到了黄州的时候,我已经年逾四十了,可依旧是一事无成,还为此连累了家人。
    说说我被贬的经历吧,世人称之为——乌台诗案!
    起初是因为我反对变法,上书劝谏,因此被外放杭州通判。
    这可是一桩美差,我也乐意前往。
    临行前,表兄文同曾赠诗与我,劝道:
    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但让我不写诗,那岂不是要了我的命吗?
    况且我就写写西湖风景,风花雪月,难道还能因言获罪不成?
    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我太过天真,对残酷的政治斗争,缺乏正确认知啊!
    到了杭州,我每日就在望湖楼上,赏湖景办公,不亦乐乎。
    美景当前,自然也是思如泉涌,文笔如飞。
    莫吟诗是不可能的。
    我喜欢看新月初升的西湖夜景,于是写道: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涟涟摇空碧。】
    我也喜欢在月明的夜晚,驾一艘扁舟,荡漾于西湖之上。
    看着银亮色的月光铺满湖面,成群结队的鱼儿逐波而来。
    湖畔青山和头顶的明月,也仿佛在随着小船起伏晃荡。
    于是有了——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于月徘徊。】
    当然,要论我最为满意的是哪一首诗,必然是非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
    不是——
    你来真的啊?
    故事是能这样写的吗?
    说是乌台诗案,你就真把那些诗句,一首首写出来啊??
    你真写啊?!
    特么的到底是你顾知书写的,还是真有苏轼其人??
    很多原本秉持“纯虚构”观点的听众,在这个晚上,体验了一回观念崩塌的感觉。
    彻底蒙圈了。
    如果说以前的深夜宇宙,都是真龙隐没于云层之上,凡人在地面只可窥见一鳞半爪,不见真龙全貌。
    今晚的顾知书,就可谓是火力全开,把隐没在云层之上的真龙,给拽了出来,露出了全副真容。
    这苏轼,可不就是真龙一般的人物吗?
    别管是他写的悼亡词,还是这一首首写西湖风景的诗。
    你告诉我这是人类能写出来的?
    说是神都不为过吧?!
    就算顾知书再天才,他也不可能真凭一己之力,写出这些诗句吧?
    逆天!
    特别是杭城的本地居民,此时更是震惊到无以复加。
    纷纷开始在各个聊天群以及城市论坛上,开始疯狂呼朋唤友,叫他们一定要来收听节目!
    真·不转不是杭城人!
    另外,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则忍不住开始了心中的期盼。
    今晚过后,有这么几首诗词的助力,只怕杭城的旅游市场,又要迎来新一轮的火爆吧?
    断桥又要被游客霸占啦!
    颤抖吧,西湖!!
    无数人跑去杭城旅游局的账号底下留言,一个个都语气亢奋:
    “哥,这泼天的富贵,你可得接好了啊!!”
    “快去给我收听《故事人生》,把那几首该死的诗都给我刻在西湖的边上!!”
    “别睡了,起来加班了,从今天开始你们是别想闲着啦!!”
    估计第二天账号管理人员上班后,面对铺天盖地的评论留言,会有点不知所措吧……
    “我在杭生活了三年,所作诗词,结集刻印,成了《苏子瞻学士钱塘集》。
    这部诗集本该是我人生的得意之作,
    不曾想却成为了我人生急转直下的转折点。
    时年恰逢天灾,民不聊生,我多次上表,陈述自己想为百姓干点实事,反对激进变法的主张。
    却被朝堂小人污蔑为大放厥词,愚弄朝廷。
    并且还从我的诗集之中,找到了只言片语,以此作为证据。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呵呵,难道事实并非如此吗?
    新法的程序是如此繁杂,农民一年中大半光阴都在城中虚度,以至于孩子们连城里的口音都学会了。
    那可是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啊,我又怎能视若无睹,不去为他们发声呢??
    若连我辈都忍气吞声,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又有谁还能体察民间疾苦,为百姓仗义执言?!
    但正义是有代价的,我被以死囚犯的标准,投入大牢之中,度过了一百三十天不见天日的黑暗生涯。
    终于在神宗皇帝的赦免下,被从轻发落,贬官黄州。
    我弟苏辙也因救我于水火,代兄受过,被贬官筠州。
    这年我已经四十四岁了。
    回望京师,人生早已过半,去路迢迢,归期杳杳。
    终究是白活了大半辈子,落得个一事无成!”
    不是,哥,你这也算是一事无成吗?
    那我们这些日复一日的上班打工族,又算什么东西?
    总感觉我来到世界上,就是凑数来了呢。
    既没有什么名篇佳作流传于世,也没有能够官运亨通,出人头地。
    唉!
    惆怅!
    莫名地,绝大多数的听众们似乎都能和故事里的苏轼,产生共情。
    虽然吧,自己和苏轼同样郁闷不得志,在影响力和地位上,也稍微有那么一点差距。
    但感情的这东西,总是能够共通的。
    千万富翁苦恼一个亿不知道怎么花,和我苦恼一万块钱不知道怎么挣,本质上都一样。
    它们都叫苦恼不是?
    某种程度上,苏轼也算是出道即巅峰的典范了。
    遭遇如此重大挫折,总该把性子和文风改一改,变得有点怨天尤人了吧?
    人们不由得好奇,苏轼面对人生的低谷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他后半辈子的诗词,会因此变得颓废沮丧阴郁吗?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走,顾知书都没有注意到,电台的实时收听人数,正在不断攀升!
    和第三方统计机构有合作的宁城电视台办公区里,此时早已经忙碌得不可开交。
    在陈曼的指示下,一份又一份新鲜出炉的文件表格,被呈现到了办公桌上。
    看着眼前这夸张的升高曲线,即便清冷如陈曼,都忍不住喜笑颜开。
    而苏小丽则是满眼的复杂情绪,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顾知书,再次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假如不是受限于试卷的题目数量,估计,他这份答卷的分数,应该还能更高吧?
    宁城电视台这个平台,对他而言,似乎都显得有些过于狭窄了。
    想到这里,苏小丽突然一惊,为自己内心居然会产生这个念头,感到不可思议。
    此时,顾知书关于苏轼的故事,还在继续……
    “经历长途跋涉,我来到了黄州。
    幸而我也算是略有薄名,得当地太守赏识,赐予我一片土地,一间草舍,不使我流落在荒野之外。
    多好的一块地啊,风景优美,适合耕种。
    于是我在东面的山坡上,进行了开荒,种植粮食作物。
    对了,我还给我的那间草舍起了个雅名——
    东坡雪堂。
    我嘛,住在东坡雪堂,自然也就是东坡居士了。
    久而久之,人们也都不叫我的本名轼了,皆称呼我为——
    苏东坡!
    也就是在黄州时期,我发现了一个绝世珍宝,一个足以让世人垂涎三尺的惊人宝贝!”
    啊?
    你是在写玄幻小说?
    很多听众都被顾知书这夸张的描述给整笑了。
    当时的黄州,穷乡僻壤的,你苏东坡又是个被贬之人。
    难道还能在土地里挖出来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的红宝石不成?
    这概率和在墓里发现小时候的曹操差不多……
    夸张了夸张了。
    我倒要看看你能整出来个什么样的“绝世珍宝”!
    然后,
    所有人就发现,顾知书还真是“言而有信”。
    他说是让人垂涎三尺的宝贝,那就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是猪肉!”
    啊?
    猪肉?
    我是不是听错了,顾知书说的,应该是“珠肉”吧?
    一种长在珠宝之上的肉衣,旷世奇珍?
    总不能苏轼发现的绝世珍宝,就是现在市场上卖八块钱一斤的猪肉吧?
    “是……我们理解的那个猪肉吗?”陈乐瑶低声问道。
    “没错,乐瑶,你知道吗?在宋朝时期,猪是杂食动物,猪圈常和茅厕混在一起,因此猪肉被士大夫阶层所不喜,嫌脏。
    也有另一种说法,说当时由于阉割技术不成熟,猪肉始终弥漫着一股很重的臭味,让人大倒胃口。
    总之就是上层士大夫不喜欢吃,底层的老百姓又不知道烹饪的技术和方法。
    用苏轼的话说就是——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但苏轼是何许人也?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长的,但凡是能入口的东西,就没有一样能逃脱他的魔掌。
    以苏轼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凡有新诗出炉,莫不被举国传颂。
    有一次苏轼烦闷之时,望着海面有感而发,高呼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这首歌词就传遍了全城,人们都以为他想不开投海自尽了,连太守都急得不可开交。
    匆忙赶到苏轼住所后,却听见苏轼早已在家酣睡,鼾声如雷,这才放下心来哈哈大笑。
    一般人到了苏轼这种文坛泰斗地位,总得爱惜羽毛,不写那些乱七八糟的文章吧?
    苏轼偏不,他写的《猪肉颂》,不仅教会了时人‘东坡肉’的做法,更是让猪肉这个难登大雅之堂的食材,从此走进千家万户。
    【净洗铛,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
    是认真的吗?
    欢乐颂我们听过,这猪肉颂……
    感觉脑干都要被抽干了呢。
    听众们的沉默震耳欲聋。
    他们怎么都没想到,今晚的故事剧情,会往这么有戏剧性的方向展开。
    前面出现的诗词有多么优雅震撼,此刻到来的猪肉,就有多么——
    喜感?
    不过,这猪肉的做法,怎么听上去那么像是清蒸呢?
    真的好吃吗?
    大多数人都是将信将疑,不过“配方”总算是记下来了。
    回头试试!
    而顾知书一提及美食,他就犹如开闸泄洪般,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他说苏轼吃羊蝎子——
    “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
    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
    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
    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
    羊脊骨煮熟捞出,用酒腌制,再撒上一点盐,小火烤至微焦……
    这样的羊蝎子肉苏轼一天到晚都在啃,每次都把骨头啃个精光,高兴极了。
    无数听众咽下一口唾沫,明明是刚吃完晚饭不久,竟然感觉肚子有点饿了。
    提及生蚝,苏轼又有一篇《食蚝》——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
    争欲为东坡所为,
    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生蚝剖开后,取出蚝肉与浆水,和酒一起煮沸来吃。
    或者挑选几个个头大的生蚝烤炙,味道十分美味。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还特意嘱咐,千万不要与北方的士大夫们提及海南美味的生蚝。
    唯恐到时人人皆求贬至海南,与他一起分食生蚝。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
    很多人闻言后已经默默打开了外卖软件,对着烧烤店的菜品照片,做着无用的最后挣扎。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肉吃多了,偶尔也应该要清清肠胃,此时来上一份素菜最是美味。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由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组成的春盘素菜。
    这是人世间最难得的享受啊!
    但这些都还不是最过分的,毕竟猪肉也好,羊蝎子也罢,但凡嘴馋了想吃,都能通过外卖平台点到。
    而接下来这道美味,可就馋死了人了。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
    苏轼苏东坡!
    你还日啖荔枝三百颗???
    真就不怕上火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