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三章 目标:串烤馒头!铀矿来咯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后明余晖最新章节     
    第457章目标:串烤馒头!铀矿来咯
    坦克这一机械设备的集合体非常依赖系统工程,或者说整合能力。
    如果整合不佳,那么可能空有良好的设备技术,拼凑在一起却得到了一堆工业废品;而整合能力又取决于经验、需求、设计师主观能动性。
    除了苏德以外,各大列强在大战初期装备的坦克都不尽如人意,只能说勉强能用。一直到了中后期,各家的坦克才终于像模像样了起来。
    一机公司如今能拿出这样的设计,在周长风看来倒也称得上合格。
    毕竟这才刚刚步入四零年啊,时间上是非常充裕的,原型车存在很多的优化空间。
    尽管其它方面有优有劣,可大明坦克在总体布局上却颇为先进――主动轮后置,相应的变速箱也和发动机一起放在车体后部。
    主动轮放在前边更容易被正面来袭火力击毁;同时变速箱在车体前部,动力需要经过一根贯穿车体的传动轴来传递给变速箱,设计不当的话会导致车体加高。
    主动轮后置则是大战之后的主流,不过在如今的技术水平下也存在换挡困难的缺点,而且操纵费劲、顿挫、延迟。
    一机公司设计的甲方案车长5.8米、宽2.62米、高2.65米,战斗全重21.1吨。
    首次应用焊接工艺制造,但据说次品率很高?
    车体正面垂直装甲厚70,车体侧面厚24;炮塔为六角形,炮盾为70,正面为60,左前侧和右前侧为38、左后侧和右后侧为24。
    乙方案基本一致,只是车体正面改成倾斜装甲――相对于法线45°,厚度则相应的削减为50。
    相应的,由此节省的重量被加强到了侧面,车体侧面由24加强到38。
    若简单的使用余弦公式计算,乙方案的倾斜装甲等效为50÷cos45°≈70.71。
    然而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炮弹的口径、质量、着速都会影响侵彻倾斜装甲的效果,比较泛用的参数是t/d值,即受击装甲厚度和来袭炮弹口径的比值。
    假如来袭炮弹是m4谢尔曼发射的75穿甲弹,受击装甲倾斜45°,那么t/d值即为0.66,查阅经验图表可知等效系数为1.6。
    也就是说这50的倾斜装甲实际上可以发挥出大约80垂直装甲的效能。
    听完设计团队侃侃而谈的介绍以后,周长风和几名陆军将领都颇为满意。
    在这冰天雪地下,忘形了的前者伸手摸了摸原型车,结果……
    皮肤上的细微汗水瞬间凝结,右手直接冻在了钢板上,旁人连忙倒了杯温热的茶水解冻。
    周长风尴尬的岔开话题,“倾斜布置的效果确实不错啊,不过为什么不再加大些角度?我听说大倾斜角度的效果更好。”
    先前那名工程师面带笑意,点点头,“周待诏所言极是,不过那样就又得将驾驶位向后移些,车内空间太紧张了,不妥。”
    为了便于运输,试制四式坦克在尺寸方面有所取舍,看上去略小,尤其是车体宽度大约比西方坦克窄了大约二十厘米。
    车内空间有限,为了保证车组成员舒适性并且携带足够的炮弹,因此即便应用了倾斜装甲也没有太极端。
    至于会挤占车内空间的克里斯蒂悬挂那更是在一开始就被剔除了,继续沿用老套的平衡式悬挂――减震良好、技术成熟、生产经验充足。
    让周长风非常惊奇的是,一机公司专门委托沈阳陆军火炮工厂研发了全新的试制80坦克炮和配套弹药。
    这跟以前拿现成的火炮改一改搬上坦克凑合用的作风完全不一样了。
    坦克炮身管为36倍径,共24条右旋膛线,采用半自动楔形炮栓。
    当发射80x350被帽穿甲弹时,可以在500m距离上击穿垂直放置的76轧制镍锰装甲钢板,在1000m时为69。
    而它所配用的杀爆弹则非常亮眼,这玩意竟然装填了722g韩氏炸药,对软目标的杀伤效果好的不得了。
    韩氏炸药是一种梯特混合炸药,由45%的梯恩梯和55%的特屈儿所组成,被大明军工部门广泛用于填充各种杀爆弹。
    至于机动性,用了十几年的板簧平衡式悬挂没什么突出之处,很平庸,十缸v形风冷汽油机最大能够输出280匹马力,机动性中规中矩。
    如何综合评价一型坦克?除去火力、防护、机动这三大基本要素以外还要考虑人机功效,以及易生产性。
    使周某人倍感舒心的是炮塔吊篮,在多年前的技术验证车中曾经出现过,但一直没有下文。
    如今试制四式坦克也是大明首次打算正式应用炮塔吊篮。
    这样一来,车长、炮手、装填手三人便可以随着炮塔一起转动,装填弹药时炮塔不必停下等待装填手,也无需担心装填手炮塔座圈夹伤。
    【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周某人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曾经向兵部军器局提出过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改进――弹药架水套,又称湿式弹药架。
    顾名思义这就是给弹药架增加一个中空的封闭外壳,里边灌满水,这样就可以显著减小炮弹殉爆的风险。
    历史上m4谢尔曼在应用湿式弹药架以后,中弹起火概率骤降至15%,大大增加了车组成员的生还可能性。
    于是去年四月份定型量产的三八式坦克甲型就采用了这个改进措施。
    毫无悬念的,这个好主意如今也被沿用了下来。
    “来,我开着试试看。”
    兴致甚好的周长风打算亲自试驾一下,于是负责试车的几名莱州试验场技术员都陆续从坦克中爬了出来。
    周长风理了理臃肿的冬季常服,然后钻了进去,一名身形匀称的工程师则坐进了驾驶位右边的航向机枪手位。
    外边的人摇把子发动引擎,里边的周某人踩住离合器踏板,用力扳动档把尝试挂档。
    因为变速箱在车体后部,档把通过长长的缆线连通至变速箱,即使有大明特色气动辅助换挡装置也稍显吃力。
    随着油门踩下,汽油被喷入气缸之中,那台v10自然吸气引擎发出优雅的呼啸声,曲柄快速旋转从而带动主动轮。
    就体验来说,甲方案、也就是垂直装甲的试制四式坦克可以说相当不错,内部空间足够小幅度伸展手脚。
    稍后周某人又尝试了一下倾斜装甲的乙方案,空间确实减小了不少,他能明显感觉到局促一些。
    翻身从坦克下来以后,周长风甩了甩手,呼出一口白汽,“量产以后大概什么价,多少钱一辆?”
    军器局的一名官员沉吟了两秒,拱手答复道:“如果确定下订单,首批采购价暂定的是八万四,之后量大的话估摸着能下到七万七。”
    三八式甲型的采购价为6.56万圆,试制四式毕竟提升显著,贵上两成倒也合理。
    大明目前只有燕京第一重型机械公司、燕京迅捷汽车公司、杭州惠丰拖拉机制造厂这三家企业制造履带式装甲车辆,战时情况下估计可以达到年产三千多辆。
    如果多倾注一些资源来扩充产能,那么年产四千多辆也不难完成。
    但大明陆军对于坦克的需求不大,甚至占不满现在年产三千多辆的产能。
    需求决定供给,可以说如今太平洋战争的特点让大明坦克走上了一条比较偏执的发展道路。
    在能够摧毁敌军坦克、抵御中等威力火炮的两大前提下,尽可能的轻巧、尽可能的方便。
    万里迢迢跨越漫漫大洋把坦克运到岛屿上实属不易,自然是越精良越好,质量大于数量。
    所以大明制造商有闲心选择使用费时费力但品质优良的冷轧工艺来制造装甲钢板,同等厚度的情况下实际抗弹能力相比美国人钟爱的铸钢装甲要强大约一成。
    而且兵部军器局人员在验收时往往喜欢高高在上的吹毛求疵,稍许不合格就要求回厂返工。
    “甲案放弃吧,乙案肯定更有前途,倾斜装甲是大势所趋。”周长风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接着他又追问道:“这个车如果要量产的话,得等到什么时候?”
    一机公司的设计团队小声议论了一会,最后给出了至少还需要四个月。
    那台一零四型v10风冷汽油机存在若干毛病,震颤较大、容易过热,另外坦克本身也有诸多细节需要一点一点修改。
    若有所思的周长风盯着第二辆原型车的炮管,忽然开口说道:“对了,这门炮以后恐怕还是不顶用,你们请沈阳炮厂再搞新炮吧,少说要四十几倍径,穿甲指标还得上调。”
    他虽然不了解谢尔曼坦克的防护能力,但是回想一下老照片中德军坦克的炮管长度就可以从侧面大致佐证了。
    反正眼前这个看着有点短,肯定不够用!
    一名矮壮的中校随口提议道:“就按三寸来算呗,我觉着能打穿三寸钢板就相当强劲了。”
    “嗯……那便定为一千公尺一百公厘垂直靶,如何?”军器局的官员推了推眼镜,“在下估计增长到四十二或四十四倍径,再多塞点发射药便能达到。”
    周某人对此没有异议,他觉得这个指标应该足够了,何况明军的钨芯次口径穿甲弹一般都能足量供应,可以很好的缓解反坦克压力。
    他去年还几次三番的催促军器局,要他们尽快开启下一代反坦克炮的研发工作。
    军器局那帮人倒是不慌不忙,磨蹭了几个月,如今总算是步入正轨了,希望今年可以看到成果。
    目标:串烤馒头!
    “今儿天冷,后边的测试没啥趣,就是绕圈跑啊跑,回宾馆吧,咱们几个点个炉子,搞个羊肉锅子吃吃,周待诏赏脸不?”
    除了试制四式中型战车,这次的测试任务还包括去年招标的轮式突击炮。
    历经半年,轮式突击炮原型车即将接受检验,不过那是明天的事了。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周长风冻得手脚冰凉,实在抵挡不了在温暖的室内涮火锅的诱惑。
    当他们几人在有说有笑的享受羊肉炉子的时候,半个世界以外……
    非洲西海岸中部,刚果河出海口。
    一艘悬挂着沙俄国旗的商船缓缓驶入河口,并在几个小时以后来到了博马的港口码头附近。
    博马是刚果的重要港城和商业中心,几十年前是刚果自由邦的首都。
    甲板上来来往往着十几名日本水手,他们正在做靠岸前的准备工作。
    船桥中,船长瓦列里正在和身旁的几名明人交谈。
    其中一名看着严肃的中年人沉声说道:“这回还是一样,按从前的法子来,都机灵些,出了岔子我可饶不了他!”
    就这样,这艘商船缓缓靠岸,抛缆系留。
    二副带着几人下了船,和几名慵懒的港口海事局的人掰扯了起来。
    为首的比利时人一边拿出铅笔一边笑着说:“你们在海上或许并不知道,你们的内战还在进行,广播说有几百万军队正在交战。”
    少言寡语的二副只是平淡地答复道:“我不在乎,不管是谁成功,我的职业都是在船上。”
    自讨没趣的比利时人有些尴尬,哈哈一笑,然后拿着铅笔开始登记进港船只。
    “杰卡布琳娜号,注册地俄罗斯,排水量六千长吨……”
    杰卡布琳娜号是一艘平平无奇的沙俄商船,交付使用以后一般来往于敖德萨、新加坡、广州、东京,水手大多是低价雇佣的日本人和马来人。
    沙俄陷入内乱以后,船长奉海运公司的命令滞留于东京等待时局好转,一直没有接到任务。
    两个月前,这艘商船被一家安南贸易公司给买了下来,并高价辞退了船长和半数水手,随后又迎来了一些安南人和明人。
    这便是大明特别农作物研发会的计划――在获悉比利时殖民地欣科洛布韦有着丰富的铀矿以后,大家便琢磨着设法从那儿搞一船回来。
    起先朝廷希望能单独和英国交涉媾和、亦或是暂时停火,毕竟英国商船在大西洋上损失惨重,而且在印杜洋也被大明海军的潜艇部队折腾得够呛。
    然而伦敦方面却拒绝了这个提议,以温斯顿为首的战时内阁声称大英帝国绝无可能屈服,除非大明愿意撤离新加坡和荷属东印杜。
    既然暂时停火没戏,那就只能走暗路了呗。
    这就是杰卡布琳娜号不远万里来到博马的缘故,来一招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