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电视广告来了
作者:刀9   重生:我的80年代最新章节     
    第226章电视广告来了
    “嚯嚯!不错嘛姐,来,转个圈,我瞅瞅。”
    李云裳:“……”
    傍晚,三朵金花去二环里潇洒一天回来,齐聚在四合院李云裳的闺房里,鲁娜和许桃一个趴在席梦思大床上,一个瘫在布艺沙发上。
    真软,真漂亮。
    羡慕嫉妒恨哪!
    李建昆则欣赏起他姐的改变:
    千层底老棉鞋,换成了黑色半高跟皮靴;麻花辫头发,变成了大波浪卷发。
    对内味了!
    这身造型,配上他姐相当能打的颜值,以及丰腴的身材,什么摩登、时髦、性感、纯欲……这些个词随便往出撂,没有违和的。
    李云裳还果真转了个圈,反正没有外人,一天下来跟鲁娜和许桃处得非常熟稔。
    “真好看?”
    这种打扮以她现在的审美,属实欣赏不来。
    “开玩笑!姐你本来就好看,再用时下最流行的装扮一衬托,跟个港城明星似的。”
    李云裳傻甜傻甜一笑,她不懂这些,也没见过港城明星,但如果弟弟都说好,那她信。表情明显放松不少,也自信了一些。
    “姐你等会。”
    李建昆哧溜跑出去,撞上王山河在隔墙欣赏字画,看得非常认真。
    “你干啥呢?”
    “看画呀。”
    “确定?”
    王山河:“……”
    “这么多人在的时候,你可以进去。”
    小王大喜,然而嘴角还没咧开,发现建昆话还没说完。
    “要是我们都不在的时候,你敢进去,打断狗腿!”
    “……噢。”
    不是李建昆小心眼,姓王的都得防。
    不多会,李建昆找来一只蛤蟆镜,回到闺房,往他姐鼻梁上一挂。
    “哎呀建昆,你干啥,乌漆嘛黑的。”
    “姐,你不懂,要的就是这个味儿。”
    李建昆手托着下巴,打量起来。好家伙,这墨镜是有点用处啊,把她姐眼神里的那股怯懦,以及脸上的不自信,遮掩得七七八八。
    再这么一瞅后,气质迥然不同。
    一个字:飒!
    “哎~呀!哎~呀!”许桃从沙发上跳起,凑到跟前,昂着脑瓜,怪叫半天,“大姐,眼镜上有个标签,我帮你抠掉。”
    “啪!”
    李建昆拍掉她的狗爪。
    “咋了师傅。”许桃揉着手,瘪着嘴,一脸委屈。
    “谁让你手痒?见啥都想抠,这眼镜就得这么带。”
    许桃小脸一红,这说的啥话吗,如果不是自己人帅心善的师傅,她准以为男青年耍流氓呢,不服气道:“镜片上一个圆坨坨,不抠掉啊?”
    “留着碍你了?”
    潮流还没到,李建昆也不好解释,扭头对鲁娜说道:“小娜,记住哈,以后店里卖这些墨镜,你们别手痒把标签抠了,客户愿抠让他们自个抠。”
    鲁娜笑道:“我知道什么缘故。”
    “哦?你说说看。”
    “这些是港城过来的墨镜,进口货,有标签戴出去人家才知道,排面呗。”
    乖乖!
    这销售敏感度,妥妥的未来销售女王啊。
    “不错。”李建昆递给她一根大拇哥。
    按照当下潮流发展的趋势,市井街头很快会流行起几句民谣:
    喇叭裤子像裙飘,花格子衬衫扎外腰,蛤蟆镜上贴商标,头发烫得像羊羔。
    毕竟其中三个潮流已经兴起,即便是花格子衬衫,去年在羊城那边也不少见。
    现在只差一个蛤蟆镜。
    李建昆琢磨着日子,寻思差不多也该到了,眼神不禁瞟向那台飞跃牌14黑白电视机。
    “昆哥,吃饭了。”
    小龙出现在门口,止步于门槛之外。
    他妈叮嘱过他,姑娘的闺房,不能随便进,尤其是这个姑娘的,打死不能进!
    大伙移步至西屋堂厅,小龙妈见晚上人多,大展身手,张罗了一桌好菜。
    李建昆生怕他姐吃不饱样,一个劲给她夹菜,弄得李云裳哭笑不得,这是要把她当成猪养吗?
    四合院伙食太好了,她觉得这样下去要完蛋,小娜和小桃一直说她这里大那里大的,虽然她能听出是夸她的意思,但她仍然觉得好羞耻啊……
    吃饱喝足,时间还早,一伙年轻人又回到李云裳的闺房,许桃说想看看电视。
    这年头,电视机绝对是个西贝玩意,饶是在四九城里,一百户人家都找不出一台。普通市民是买不起,像许桃这种渐渐富起来的个体户,钱还好说,票难搞。
    她又不像她师傅这么能折腾。
    李建昆买这台电视机的票,还是在菜门营鸽子市高价淘换的。
    雪花屏亮起,半天收不到画面,喇叭里传来滋滋声。
    王山河对这种状况贼熟,新年时,他家也添了一台12黑白电视,全镇第二台,第一台在公社,干部们平时看新闻用。遂屁颠屁颠跑去门外,搭个梯子爬屋顶,来回转动鱼骨天线。
    “建昆,有了说话啊!”
    “哦!你转!”
    “诶!慢点慢点……哎,转过了转过了,往回转一点,慢点!”
    两人好一番配合,等屏幕上雪花消去八成,有了清晰画面后,李建昆怔了怔。
    这不来了么?
    满屏的古早科幻片的既视感,喇叭里传来让人犯尴尬症的翻译腔。正播的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又是啥?
    当然了,这是他一个后来人的感受。
    三朵金花手拉手坐在沙发上,小王搬张小椅子,反跨坐着,全都看得目不转睛。
    尤其是李云裳,像是欣赏世界第八大奇迹,这还是她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外国人,长得好奇怪啊……
    “建昆,怎么外国人长对猫眼,手上还有青蛙那样的东西?”
    “姐,你别老是盯着这个男的呀,你看看旁边其他人,不挺正常?这哥们不是人。”
    “啥?!不是人?那是什么!”
    “别怕别怕,也不是鬼,是个……神奇的人,对,神奇的人,海底来的。你先看,看看就懂了。”
    “……噢。”
    《大西洋底来的人》这部电视剧,放在这个年代的我国,爆火是种必然,过往很多年,我们追求的向来是现实意义,很少有人畅想过科幻世界。
    其中的“海底人”和“特异功能”这两重元素,便足以使国人肾上腺激素飙升。
    李建昆很怀疑,80年代开始兴起的特异功能潮,这部电视剧有“基石之功”。
    而且这部剧风格还挺严谨,相对接近科学的实际情况,一言以蔽之,细节呈现出来的感觉并不那么离谱,代入感极强。
    同时干干净净,一改外国片的尿性,从头到尾连一个接吻的镜头都没有。
    还有美剧掌控市场多年的法宝:英雄叙事、为人类与和平奋斗的主旋律。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文化输出洗脑了不少人,让人们对漂亮国充满好感和向往。直到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愈发透明,多半人才反应过来――
    原来是缺什么,才费尽心思去竖立什么。
    跟我国那句老话“当婊砸还想立牌坊”,一样样的。
    当然了,也有不老少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