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五日弹劾三次,挨骂达人高若讷
作者:上官不水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     
    “台谏旧人?”
    包拯听到这个称呼,不由得看向夏竦,道:“夏枢相,你称呼我为台谏旧人,我是否可理解为我与台谏官有结党之嫌?”
    “我没这样说啊!”夏竦当即反驳道。
    当下,结党这个帽子不能乱扣,扣不好,容易被贬谪外放。
    特别是向包拯扣这个帽子,根本不会有人相信。
    这时。
    又一名馆阁官员站出来说道:“官家,台谏官虽不能决议政事,但当下确实是一致对外,他们对官家决策的干扰性已甚于中书宰执,此风断不可涨啊!”
    欧阳修朝前踏上一步,看向那名馆阁官员。
    “什么是干扰?什么叫一致对外?朝堂论事,到底论辩的是非对错还是势力强弱?若台谏官们出言有错,诸位以理反驳即是,官家自会明断。诸位在担心什么?担心台谏官把控了朝堂,将宰执们架空?宰执们若事事都是为国为民,我们台谏官们巴不得日日不写弹劾章疏呢!”
    欧阳修向来不受委屈。
    此话不但将那名官员的话语驳回,还讽刺了一番当下的宰执。
    “够了!”赵祯高声道。
    双方再吵下去,真就变成两方敌对的势力了。
    赵祯缓了缓道:“一件事一件事来说。”
    “首先,关于滕宗谅之事,朕以为,滕宗谅知岳州期间,政绩民声,有目共睹,乃天下知州之典范,任苏州知州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你们所言的贪墨之举,他已受过惩罚,莫再旧事重提,揪住不放!”
    听到此话。
    台谏官员们各个欣喜,而陈执中和夏竦则是一脸无奈,没想到官家还是偏向了台谏官。
    赵祯接着说道:“关于台谏势大的问题,朕早就看出了端倪!”
    “台谏官们嫌弃中书的决策太慢,中书又认为台谏官的干预性太大,此种情况,历来有之。朕希望各位能互相体谅,互帮则双赢,互相弹劾则双输,朕以后不想再看到中书与台谏上奏无端诋毁对方。”
    夏竦黑着脸,官家实在是太偏私台谏了。
    就在这时。
    赵祯又补充道:“朕再宣布一个任命。”
    “任命以观文殿学士,知永兴军的高若讷为御史台侍御史兼知杂事,即日前往御史台赴任。
    听到这个任命,陈执中最先会意,高声道:“官家英明!”
    夏竦的脸上也突然露出笑容。
    而欧阳修则是紧紧攥起了拳头。
    这个高若纳,不是别人。
    被石介骂作“一妖一孽”中的一孽,便是高若讷。
    蔡襄诗作《四贤一不肖》中的那个“一不肖”,便是高若讷。
    欧阳修那篇《与高司谏书》的高司谏,便是高若讷。
    石介称高若讷大奸。
    蔡襄称高若讷为不肖之徒。
    欧阳修称高若讷趋炎附势,迎合当时的首相吕夷简,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其中,《四贤一不肖》诗和《与高司谏书》更是传到了辽国与西夏。
    高若讷的名声彻底被搞臭了。
    当时,高若纳还是一名台谏官。
    一名谏官被骂成这个样子,且还流传到了辽夏,整个大宋朝也是没谁了。
    但高若讷依然认为自己没有错,是遭到了一群无良文人的诬陷。
    侍御史兼知杂事,是御史台的二把手,仅次于御史中丞。
    赵祯将高若讷安排在御史台,就像在台谏官中间插了一根钉子。
    苏良虽不喜。
    但从赵祯的角度来讲,这确实是个正确的选择。
    以高若讷遏制台谏扩张的权力,又纳台谏之意令滕宗谅为苏州知州。
    赵祯此举,颇具圣君的平衡之道。
    官员们各自后退一步,也都不愿意再争辩下去了。
    朝会至此结束。
    ……
    六月十八日。
    五十岁的高若讷回到了汴京城。
    其身材瘦高,山羊须,国字脸,头发花白,但甚有精神。
    高若讷是个全才,不仅是进士及第入仕,而且精于天文,兼通医术。
    他的医术足以与汴京城一些医馆的大夫媲美。
    不过,他的脾气较为暴躁,性格也以固执着称。
    御史台前。
    高若讷望着朱红色的大门,喃喃道:“老夫为官半生,受尽诋毁诽谤。”
    “这一次,官家给了我再次说话的机会,老夫定要重拾名声,让天下之人知晓,欧阳修、蔡襄、石介之流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庸俗文人而已,我高若讷,方为为国为民的真御史!”
    高若讷算得上御史中丞唐介的前辈。
    唐介当即出门亲迎,将其带到了台院。
    御史台有三院。
    分别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主官分别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
    其中,侍御史设一个名额,殿中侍御史设两个名额,监察御史可有四到六个名额。
    不过当下的察院,就苏良一个监察御史外加两个监察御史里行。
    苏良对这位新来的侍御史兼知杂事并没有太多好感,也没打算招惹他。
    ……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侍御史兼知杂事,作为御史台的二把手,事事可管。
    第二日。
    便有一些主簿、检法、书吏遭到了高若讷的批评。
    比如,在御史台内绝对不可大声喧哗;处理公务需处处仔细,一张书页都不能出现褶皱;甚至一些小吏如厕闲聊的时间久一些,都遭到了高若讷的严惩。
    一时间,御史台的氛围变得压抑起来。
    这一日。
    苏良正在察院翻阅着这几日的邸报,周元有些哭笑不得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奏疏,道:“景明,高御史将你弹劾了,足足三条大罪呢!”
    “啊?”
    苏良不由得一愣。
    高若讷来御史台才不过四日,苏良也就和他打过一个照面而已。
    苏良打开抄录的奏疏,看完之后,不由得说道:“尽是些吹毛求疵之事。”
    其错一,点卯之后于桌前酣睡。
    其错二,存在提早放衙之情况。
    其错三,在察院之中聚众说笑,毫无台谏官仪态。
    “此奏疏不但呈递到了官家面前,还呈递到了中书,伱最好解释解释。”周元道。
    这虽是小毛病,但确实是苏良的错。
    苏良点了点头。
    他在桌前酣睡及提早放衙,乃是因为这几日儿子苏子慕太缠他。
    至于在察院中说笑,乃是察院官吏们午后的唠嗑时光。
    只要不被外人知晓,苏良觉得这样是能够促进大家办差的。
    这一条,他并不准备改。
    当即,苏良写了一份解释的奏疏,呈递了上去。
    赵祯对官员们的日常公事管理还是比较宽松的,家中有事,只要不是延误了官事,一般都不会责罚。
    果然。
    苏良解释完毕后,官家和中书都没有说什么。
    苏良也没打算和高若讷一般见识。
    后者刚来台谏,估计是想着多写几份弹劾章疏表功呢!
    翌日,高若讷又将苏良弹劾了。
    高若讷称,苏良与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的包拯,夜间在街头小酒馆饮酒,丝毫没有顾及台谏官应与其他衙门的主官避嫌,私下不应见面。
    这次,苏良直接选择无视了他。
    苏良与包拯的友情,满朝官员都知晓。
    在整个开封府。
    包拯可能就一个好友,那就是苏良。
    二者亦师亦友,且依照二人的人品,根本不可能做出任何逾越礼制之事。
    全朝堂都知晓,台谏官不应与其他衙门的主官在私下走得太近,也知晓包拯与苏良走得非常近,但无人去弹劾。
    因为这是官家默许的事情。
    高若讷也不知是不知晓还是装迷糊,就是以此事弹劾苏良。
    赵祯直接将此奏疏留中不发了。
    两日后。
    高若讷第三次呈递奏疏,还是弹劾苏良。
    这一次,他称苏良与民间小报的制作者,关系特别近,有操纵舆论,控制民间言论之嫌,建议将苏良驱逐出台谏。
    五日被弹劾了三次。
    苏良顿时恼了,其直奔御史台台院。
    台院内。
    苏良站在院内,高声道:“高御史何在?麻烦出来一叙。”
    片刻后。
    高若讷从屋内大步走了出来,一旁台院的一些官吏也围了过来。
    苏良道:“高御史,五日间,你弹劾了我三次。你作为御史台的侍御史兼知杂事,若眼里都盯着一些鸡毛蒜皮,我建议你去开封府当个巡差。”
    高若讷走到苏良面前。
    “老夫做事,光明磊落。你苏景明作为台谏官,迟到早退,桌前酣睡,且在台院内大声喧哗,有违台令,老夫怎能不弹劾!”
    “此外,你与其他衙门主官私交过甚,与民间小报制作者亦关系匪浅,这是一名台谏官应做的事情吗?”
    “从今日起,老夫便盯着你了,若你以后事事皆如此,老夫倾尽全力也要将你这匹害群之马从御史台赶出去!”
    高若讷挺起胸膛,说得义正辞严。
    听到这番话。
    苏良不由得觉得有些恍惚。
    他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天生的反对者王拱辰,自己是大宋唯一的光,别人皆是污点。
    苏良淡淡一笑,扭脸便离开了台院。
    与这种活在自己世界的人辩论,没有任何意义。
    他也无惧对方弹劾。
    此等鸡毛蒜皮之事,根本不可能将苏良从监察御史的位置上拉下来。
    此刻,苏良突然明白,为何他挨的骂比夏竦都要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