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拒绝
作者:荥开   知否笑长歌最新章节     
    “那若是我不难为李家,李家还是把秘方公布出去了呢?”陈衍反问道。
    “那也只能忍着,那李家小儿子有文散官在身,人也在汴京,我们动不了他。你即便把李家人都杀了,他一样可以公布秘方,还要面临他的报复。”伍师爷淡淡道。
    陈衍还想说些什么,傅爱民就摆了摆手,说道:“就按伍师爷说的办。”
    “是。”陈衍觉得傅爱民太胆小了。
    只要把这门生意告诉邕王,邕王知道这门生意如此赚钱,自然会想办法。
    哪里需要如此畏畏缩缩。
    但是陈衍也没办法,毕竟他能有今日都要依仗傅爱民。
    ……
    “老爷,那个陈员外又来了!”
    这几天店铺没有开业,李南和李平都带在家中。
    几天过去,两人已经恢复了过来。
    经历了这次的事情,两人终归有些怕了,在李安的劝说下,答应随李安去汴京。
    只不过,李南有些放心不下父亲和大哥一家,担心陈衍找他们麻烦。
    李安并没有把他和顾廷烨商量的办法说出来,只说请顾廷烨帮忙说合,会解决这件事。
    “他怎么又来了?”李南脸色难看道。
    “爹,先见见看,或许仲怀那边已经说合好了。”李安说道。
    “嗯。”
    李南点了点头,吩咐门房把人请进来,然后说道:“这次多亏了顾二公子,阿牛,回头你请顾二公子到家中来吃饭,咱们一家好好谢谢人家。”
    “爹放心吧,我知道的。”李安点了点头。
    不一会,陈衍走了进来。
    和上次不同,他这次带了好几个随从,手里都提着东西。
    “李员外,冒昧前来,打扰了。”陈衍拱手道。
    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但是一想到自己因为陈衍的算计,不仅家里生意被夺,还遭受了牢狱之灾,以后更是要背井离乡,李南就很是难受。
    只是淡淡道:“不知陈员外这次来所谓何事?”
    “呵呵,下面人不懂事,给李员外添麻烦了,我得知后狠狠的罚了他们,就亲自来给李员外赔礼来了。”陈衍笑眯眯道。
    “陈员外的歉意,我们李家已经感受到了,我们还要收拾东西,就不留陈员外了。”李安淡淡道。
    “收拾东西?”
    陈衍一怔,问道:“李员外莫非是要搬家?”
    “托陈员外的福,这扬州是不敢待了,我们准备举家去汴京。”李南说道。
    陈衍脸色难看的劝说了几句,就让随从放下礼物,告辞离开了。
    “咱们一家都要搬走了,他怎么看着好像还不满意的样子?”李平疑惑道。
    李安冷笑,陈衍自然不满意,李家留在扬州,他还能监视一二,防止李家泄露秘方。
    等去了汴京,他可就鞭长莫及了。
    然而陈衍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李安可是准备掀桌子的。
    不过这些李安并没有告诉父亲和大哥,而是笑道:“不管他了,既然他登门道歉,就说明仲怀的说合有作用了。有仲怀的面子在,他肯定不敢找祖父和大伯他们的麻烦。咱们收拾收拾东西,明天回去看看祖父他们,便动身回汴京吧。”
    他本身是打算在扬州多待一段时间,毕竟是打着外出游学的名号出来的,总不好回去的太快。
    然而现在出了这种事,李安也不放心让父母和大哥他们自己去汴京,只能回去了。
    ……
    第二天,李安他们一大家子一起回了李家村。
    祖父祖母见李安回来,高兴的拉着李安的手,说个不停。
    李安考中举人的消息,刘氏他们从汴京回来就已经传开了。
    当时李南和刘氏还在李家村办过酒席庆祝。
    不过李安这个主人公没回来,多少差点意思。
    如今李安归来,不仅祖父大伯一家高兴,整个李家村的人都闻讯赶了过来。
    大伯家前两年新修的宅子,被围的水泄不通。
    李家族老找到李安,想把李家村的田地都挂在李安名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一点用在古代科举上可谓十分适用。
    宋代对于士子优待力度不比明代,得举人才能免税。
    李家族老要把李家村的田地都挂在李安名下,为的就是免税。
    当然了,李安也不吃亏,李家村的百姓会把该交给朝廷的税,交给李安。
    看似好像没什么差别,他们还要把自家的田地挂在李安名下,名义上这些田地已经不归他们了。
    一旦李安反悔,完全可以把这些田地收为己有,他们也没有丝毫办法。
    但是实际上差别很大,官差下来收税,经常会以乱七八糟的借口多收一些。
    毕竟他们也是要捞一些好处的。
    而交给李安就不一样了,该交多少他们交多少,还不用被官差剥削。
    至于李安会不会吞并他们的田地,他们并不担心。
    首先把田地挂在李安名下,是要签订契约的,写清楚这些田地只是挂靠在李安名下。
    虽说这样并不具备法律效应,但是朝廷早就有规定,禁止这种事情。
    但是这种现象已经是默认的潜规则了。
    正常来说,没人会拿这个说事。
    然而若是百姓拿着契约去告就不一样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干即便百姓不去告,也容易给政敌留下把柄。
    其实不然,大家都这么干,若是有人拿这种事来攻讦别人,就等于是捅破了窗户纸。
    被攻讦的人破罐子破摔之下,也会揭穿这些。
    因此用这个手段攻讦别人,得罪得是所有因此受益的人。
    就好比官场中,下官给上官送礼,夏天叫冰敬,冬天叫炭敬。
    从名字来看,是给上官夏天买冰冬天买炭的。
    但是实际上就是行贿,却没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种事,官家不可能不知道,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挂靠田地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你自己贪心,想吞并别人田地被告,那就是两码事了。
    因此签订契约后,对双方的利益都有保障。
    当然了,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已经深入普通百姓心中了。
    真要是发生这种事,他们也未必敢告。
    因此他们并不是随便找个有功名的举人就会挂靠田地,而是选自家同宗同族,或者同村的人。
    宗族的概念在古代可是深入人心的,即便做了官,也不能不把宗族当一会事。
    这件事看似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是李安听完后,沉吟了一会,摇头道:“各位叔公,我的学籍在汴京那边,扬州的田地没办法挂靠。”
    其实李安这是在胡扯,他们一家分家后,虽然分了籍,但是他的籍贯还是在扬州的。
    而且挂靠田地并没有什么户籍学籍的限制,只要在朝廷规定限制的田亩数量内,去官府登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