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贾家子弟?
作者:延庆太子   红楼之旁支贵族最新章节     
    贾璘这边回到家中,晴雯还在书房中,拿着千字文一个个识着字。
    两名婆子已经做好了晚饭。
    贾璘悄悄走到了晴雯身后,见她一边看着书,一边小手轻轻的在纸上划着。
    便轻轻靠着她耳边吹了口气道:“怎么样?认得几个了?”
    呀!
    晴雯顿时吓了一跳。
    发觉耳边一痒,一股热气不断冲在她的脸蛋上。
    瞬间,整个人都麻了,呆愣在远处。
    “公子……”
    晴雯微微转过头去,轻咬红唇,弯弯的柳叶眉下,那张狐媚儿脸上,起了一丝红润之色。
    瞧的贾璘心神一动,好在反应过来,伸手在她酥翘圆挺上拍了一下,打趣道:
    “本公子问你话呢!认识几个字了?”
    哼!
    晴雯闻言,羞怒的看了贾璘一眼,嗔道:“公子……我方才还记得,现在全忘了!”
    “那还是太笨了!”
    贾璘笑着拍了拍她的小脑袋,道:“行了,先吃饭,等吃完饭,我再好好教你!”
    闻言,晴雯这才点了点头,跟着贾璘来到了书房外。
    一张方桌上,正摆放了各色做好的美食。
    贾璘让晴雯添饭后,拉着她一同坐下。
    “公子……我……我去外面吃就行了!”
    晴雯有些害怕的看了贾璘一眼。
    “坐下,从今天开始,你坐下和我一起吃!”
    贾璘沉声道。他知道这個时代的规矩,丫鬟是没有资格和主子一同上桌用饭的、
    只不过,贾璘不在乎这些,前几日那般,不过是想要让压一压晴雯性子。
    如今这丫头好了不少,他自己一个人吃饭,终究是少了些意思。
    不如便两人一同吃,还能有个人说会话。
    闻言,晴雯有些忐忑的坐了下来,樱桃小嘴巴了几口饭,也不敢说话。
    好在贾璘比较随意,没有在乎那么多,一回生二回熟。
    过几日这丫头就习惯了!
    不过,家里的仆人,还是太少了。
    贾璘一边吃饭,一边想到。此前事情少,尚且能亲力亲为。
    但是这次制作蜂窝煤,若是贾芸不在,他连个跑腿的人都没有。
    要一辆马车,还的自己去弄。
    这般实在是太费事了,想着便趁着天色还早,吃完饭后,又去了贾芸家一趟。
    吩咐了他明儿给自己买几名仆人回来。便折身返回了家中。
    几日后,贾芸果然带着两名仆人过来。
    如今大灾年间,神京城中,人牙子到处可寻。贾芸挑了两个稍微年轻一些的仆从,给贾璘送了过来。
    贾璘收起了奴契,命两名婆子带二人先熟悉环境,在屋子两侧找个房间住下。
    打算过些日子,看看二人品性,在交代他们些事做。
    如今这个时代,一旦进入了奴籍,除非是主人家发善心,否则基本上一辈子都是家奴。
    那赖家的赖尚荣,便是贾家的奴才,凭着赖家花费了巨大的心思,让其脱了籍,日后好似还捐了一个官。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这般好运的,便是贾芸送来的那二人,年纪瞧着也不大。
    正好可以让两名婆子先带着,日后在看看。
    翌日,神京城内的雪,越下越大。
    贾璘早上起身,走到院子中,便可见屋檐上、院子里,全是积雪,足足有几尺后。
    但天上飘着雪花,却是一刻也不曾停下。
    见状,贾璘不由得叹了口气,
    其实说起来,他还真是希望送上去的煤炉子和蜂窝煤方子,能够大肆生产出来。
    帮助百姓们抵过这个寒冬。
    否则,这般下去,恐怕每日神京城外,都要冻死不少人。
    “你们去帮我,将那煤炉子和那些煤饼抬出来,放到胡同外的马车上去!”
    院子里,贾璘吩咐两名仆从,将煤炉等物事搬到了胡同口的马车上。
    因为京中大雪的缘故,他已经好几日,没有去李举人哪里拜访了。
    好在神京乃是皇城,街道山的积雪,早上已经有专人处理过来,雪虽然还在下。
    但是过马车亦不是问题,贾璘命二人驱车,往李举人府邸赶去。
    将这蜂窝煤和煤炉子,送到了李举人处,贾璘又将这几日,写的文章都一一交与他批改,注解。
    等到忙完了回来,已是下午……
    紫禁城,御书房内。
    隆庆帝面色阴沉的批阅着奏章,一旁的戴荃小心翼翼的上前禀报道:“陛下,昭阳长公主递牌子上来,说有一紧事相商!”
    昭阳?
    听到戴荃这般说,隆庆帝脸上怒色舒缓了些,放下折子,伸手揉了揉面颊道:“宣她进来吧……”
    闻言,戴荃连忙躬着身子退出了御书房。
    不到一会儿,便见戴荃领着一名宫装美妇,外带着一名年纪不大的女孩,走入了御书房内。
    “皇帝舅舅……清月给皇帝舅舅请安!”
    女孩杏眼盈盈,撒娇的小跑了过去,一把扯住了隆庆帝衣服,笑道。
    宫装美妇见状,亦是明媚一笑,躬身行礼道:“臣妹给皇兄请安!”
    “好好好,快起来!清月长大了!如今不再是小丫头了!”
    隆庆帝威严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笑容,瞧着眼前的小丫头,心中亦是欢喜。
    随即又抬头看着昭阳,笑道:“你也起来吧,如今外面这般寒冷,你不在府里呆着,入宫来是有何紧要事吗?”
    他对昭阳极为信任,如今说起话来,也没有丝毫架子。
    昭阳长公主闻言,微微一笑,道:“昭阳得知皇兄近日在为各地大寒,百姓受冻而苦恼,如今有一奇物献上,或可为皇兄解忧!”
    隆庆帝一愣,
    远处的戴荃闻言,低着头微微抬起,诧异的看了一眼宫装丽人。
    如今圣上为赈灾之事,日夜不得安眠。
    近日便在这御书房内,怒摔了好几份奏折,全是关于各地大寒折子。
    如今昭阳公主此言,难到是真有办法?
    “昭阳有何奇物,竟可抵御天灾?不妨献上来我瞧瞧……”
    隆庆帝一阵愣神之后,随即轻笑一番。
    他这几日为了这各地大寒之灾,召集内阁大臣议了多少次会了。
    都没有拿出这个靠谱的方案来,如今这昭阳一张来,便说有一奇物可解这大寒之灾,不让百姓受冻。
    这让如何相信,只当是昭阳从别处求来了什么福泽罢了。
    昭阳长公主闻言,含笑道:“还请内相缱人将昭阳所带之物抬进来!”
    闻言,隆庆帝一愣,戴荃瞧了瞧隆庆帝面色。
    见其点头,连忙躬身笑道:“不敢……”
    说罢,便走出了御书房,不到一会儿,便见几名内监抬着一个煤炉子和一筐蜂窝煤入了御书房。
    “这是何物?”
    隆庆帝皱了皱眉头,问道。
    “回皇兄,此物名为煤炉,用时只需开启下方开关,不用之时,关上便可。”
    昭阳长公主见隆庆帝仍旧满脸疑惑。
    便不由得继续解释道:“另外一物,名为蜂窝煤,臣妹方才所言,便是此物,可解百姓大寒之苦!”
    哦?
    隆庆帝一愣。
    皱了皱眉道:“此物有何奇特之处?”
    他却是有些不太相信,这东西瞧着也没什么。
    被昭阳这么一说,他也明白过来,不过是一个炉子。
    至于那什么煤,相比便是助燃之物。
    可是这等物事,用来御寒,只怕是不大可能……
    “皇兄有所不知,此物造法简易,仅需三枚,便可供寻常百姓家一日取暖烧水煮饭之用……”
    宫装丽人含笑这将那日贾璘的话,复述了一遍,还机智的加上了自己的理解。
    闻言,隆庆帝顿时一惊!
    豁的一下从龙椅上坐起,吓的一旁的戴荃差点跪下。
    “此话当真?”
    “皇兄不妨缱人试试,便知真假!”
    宫装丽人笑着回道。
    隆庆帝深吸了口气,压住了心中激动。
    此物若真是若昭阳所说,一枚不到一文钱,三枚便可提供寻常百姓家的取暖之用。
    那确实是造福社稷之物。
    “戴荃,速去命工部的人过来,叫他们试一试,此物是否有昭阳所言之奇效!”
    “是!奴才遵命!”
    戴荃一下惊醒,撇了一眼眉宇间强忍激动的隆庆帝。心中顿时一惊,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很快,工部便派了人过来,按照昭阳的说法,检验了一边。
    期间,宫装丽人含笑看着,美眸中亦闪过一丝期待。
    隆庆帝则是目光紧紧地盯着那燃烧之物,眼中露出新奇之色。
    两个时辰后,那工部派遣来的匠人,微微躬身叩首道:“回禀圣上,此物原料为煤,引燃便宜,用于取暖烧水却有奇效,至于一日消耗几何,小的猜测,应该不过三枚之数!”
    “好!”
    隆庆帝闻言,面色一喜。
    看向昭阳长公主,出声道:“昭阳,此物可有制造之法?”
    宫装丽人闻言,美眸微凝,从袖口出拿出了一张方子,交给戴荃。呈了上去。
    隆庆帝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伸手接过方子看了看。
    虽然他也看不懂,但是看到其中,写的煤炭、木屑、之物。
    一时间心中顿时放松起来,这些都是寻常之物……想来也会原料便宜了。
    如此的话,寻常百姓便也能用的上了。
    “昭阳,此物以及这方子,你从何处得来?”
    震惊之后的隆庆帝,瞬间便想起来,如这等奇物,制作之人,应当是极其有名之人才是。
    宫装丽人闻言,美眸一亮,似乎想起了那青衫少年,意气风发的身影。
    笑道:“回禀皇兄,此物乃是一读书人所献!”
    哦?
    隆庆帝这下顿时惊讶住了。
    连忙问道:“昭阳快说,是谁?”
    宫装丽人笑吟吟的道:“此人正是贾家旁支子弟贾璘!”
    贾家?
    听闻此言,不说隆庆帝一怔,便是旁边内相戴荃,此时也是满脸惊容。
    贾家?神京城中的贾家?
    御书房内,
    隆庆帝深吸了口气,面色缓缓阴沉了下去。
    贾家的情况他是知道的,昔日的顶级勋贵之家,只是如今族中子弟皆不成器,只知一味享乐……
    这一批人中,竟然还有人有这般觉悟?
    宫装丽人见状,便笑着将贾璘进献方子的事情的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闻言,隆庆帝微微一愣,良久,这才感叹道:“如此这般,倒是个忧国忧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