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张居正稳步推进改革获得历朝皇帝称赞,曹操发现盲点!
作者:张石坚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最新章节     
    就在朱元璋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朱高炽悠悠地开口了。
    “皇祖,现在大明不是有军机处了吗?”
    “有了军机处之后,还需要宰相和内阁作甚?皇祖其实不必纠结这个问题。”
    朱元璋如梦初醒。
    对啊,朕现在都有了内阁的进阶版,还要纠结什么破内阁呢?
    朱元璋立刻就定下心来,狠狠地瞪了朱棣一眼。
    “就你这蠢材,连设计个制度都比不上满清的皇帝们!”
    朱棣:“……”
    朱棣也狠狠地瞪了朱高炽一眼。
    这个逆子,竟然不帮你爹说话!
    朱高炽只当没看到,转过头去聚精会神地看着金幕。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为此,张居正利用大明现有的制度,想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
    画面中,张居正迈步走进了内阁对面的另外一处衙门之中。
    为方便内阁大学士们及时和皇帝沟通政务,内阁的位置非常特殊,是位于宫城内部。
    宫城和皇城不同,皇城属于紫禁城的外城,诸多朝廷机构都设立在皇城里。
    宫城才是真正意义上皇帝的宅子,是皇帝和嫔妃、太后、皇子们居住的家。
    但内阁并不是唯一一个设立在宫城中的办公机构。
    在午门后面的左边,也就是内阁的正对面,还有另外一个机构。
    这个机构对其他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来说都相当陌生,但大明的任何皇帝,包括朱元璋在内,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六科廊!”
    【六科给事中,是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为了防止六部权力过大无人制衡而设立的机构。】
    【六科分别对应六部,但并不隶属于六部,而是由皇帝直属。】
    【六部所有奏章提交给皇帝时,必须将奏章先送六科,六科必须在五日内抄录完毕,并决定是否进行封驳。】
    【一旦六科进行封驳,皇帝基本都会批准。被封驳的奏章将退回六部,无法正式公布成为国家政令。】
    【此外,六科给事中在朝会、延议、延推、审狱中均有谏言的职权,还能弹劾两京大臣的失职渎职,几乎所有朝廷事务六科都能涉及。】
    在字幕的介绍中,张居正进入六科廊之中,将六科给事中召集起来。
    六科给事中并不是只有六个人。
    其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总计四十人。
    别看这四十人只不过是七品的官员,但他们对张居正并无太多敬意,只不过是象征性地行礼。
    在历史上,六科给事中弹劾了不知道多少个权倾朝野的大明大臣,什么王振、刘瑾、严嵩等等。
    张居正一个刚刚上任的内阁首辅,算啥?
    张居正笑了笑,对着面前的四十人道:
    “诸位,本官今日前来,是希望能跟六科进行合作的。”
    “我已经禀明了太后,也得到了司礼监冯保公公的同意。”
    “将来,六科廊应该在国家大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六部的事务进行更强的纠正!”
    六科给事中们闻言,眼睛不由自主地亮了起来。
    “张阁老,此话当真?”一名工科给事中忍不住问道。
    张居正微笑道:
    “绝对当真。太后那边说了,将全面恢复洪武旧制,让六科发挥出原本应有的作用!”
    【六科制度的设计其实颇为精妙,但作为皇帝的直属机构,六科能否发挥作用,则仰仗于皇帝是否支持。】
    【嘉靖皇帝年间,严嵩严世蕃父子得到宠信,六科屡次弹劾封驳都被嘉靖无视,故而也就失去了刚设立时的风光。】
    【张居正利用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全面恢复甚至抬高了六科给事中的地位,和六科廊结成了盟友,利用六科的封驳弹劾权有效地对六部实行了控制。】
    大秦世界中,扶苏看到这里不由心生疑惑。
    “父皇,控制六部居然这么简单?”
    秦始皇坐在往南的御驾上,嘴角带着几分笑意。
    “简单是因为张居正并没有新设机构,而是利用六科这个老机构,称得上名正言顺。”
    “呵呵,此人确实是官场老油条了,深得个中三味啊。”
    扶苏想了想,又道:
    “可六科给事中既然直属皇帝,又为何要配合张居正呢?”
    秦始皇指了指面前金幕,道:
    “答案不是已经说了吗?因为张居正能恢复六科给事中原本的权力。”
    “臣子们为什么愿意听朕的话,是因为朕是大秦皇帝吗?”
    “不,是因为朕能让听话的臣子们获得权力,所以臣子们才愿意听朕的话!”
    扶苏闻言恍然,过了一会之后又道:
    “儿臣还有一个问题,六科给事中只不过是七品官,他们怎么敢和一二品的尚书侍郎作对呢?”
    “张居正难道就不担心六科给事中被尚书侍郎们拉拢吗?”
    秦始皇哈哈地笑了起来。
    “不,谁都可以被尚书侍郎们拉拢,但唯独六科给事中们不会。”
    “因为六科给事中被授予的权力,就是和六部尚书侍郎作对!”
    “任何一个放弃和六部尚书侍郎作对的六科给事中,就是放弃了自己这个官职带来的权力。”
    说到这里,秦始皇意味深长地开口。
    “对一个官员来说,让他放弃自己的权力,比让他去死还难啊!”
    大隋世界之中,隋文帝咦了一声。
    “这个六科给事中的制度设计,还真是有点意思。”
    在场的三省六部大臣们闻言,脸色都起了不同的变化。
    对六科给事中,他们即便仅仅是听了金幕之中的简单介绍,心中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忌惮!
    杨勇好奇地开口。
    “父皇,这六科给事中就不怕得罪了六部的尚书侍郎,导致将来的仕途不顺吗?”
    隋文帝哈哈一笑,抚须道:
    “这就是整个六科制度的精妙之处了。”
    “勇儿,你注意到六科给事中和六部尚书侍郎们官职品阶之间的区别了吗?”
    杨勇点头道:
    “六科给事中是七品,六部尚书和侍郎们的品阶虽然金幕没提,但尚书大约是正一品或者从一品,侍郎应该是二品或者从一品。”
    隋文帝点了点头,笑道:
    “能升到一品官或者二品官的人,年纪至少都在五十岁以上,六七十岁的也不罕见。”
    “但七品的官员,年纪一般是在三十岁左右。考虑到六科是皇帝直属,那二十多岁的应该也为数不少。”
    “这个年纪上的差别,就是关键之处了。”
    杨勇似乎明白了什么,仔细品味了一会,道:
    “他们其实是两代人?”
    隋文帝嗯了一声,道:
    “对,两代人。六科给事中更年轻,年轻就是他们的资本!”
    “当那些尚书侍郎们回乡告老的时候,六科给事中还能凭借年轻在政坛上大展拳脚呢。”
    “既如此,六科给事中们为什么还要害怕尚书侍郎们将来的报复呢?”
    杨勇呃了一声,想了想又道:
    “可尚书侍郎们应该都代表着一个个庞大的官僚利益集团才对,就算他们退休,这种利益集团也不是六科给事中能抗衡的吧?”
    隋文帝哈哈大笑起来。
    “勇儿啊,尚书侍郎们有利益集团不假,但六科给事中背后是谁,你忘了吗?”
    “是皇帝!”
    “皇帝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利益集团的代表。”
    “这天底下,哪个臣子会这么不开眼,去招惹皇帝直属,前途无量的年轻人?”
    “真有这种蠢材,也不可能做到尚书侍郎这样的高位!”
    杨勇彻底恍然大悟。
    这一刻,他心中完全理解了六科给事中制度的奥义所在。
    从品阶、年纪、权力乃至皇帝直属的身份,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正是有了这四个要素的集合,六科给事中才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才能成为大明皇帝用来制衡六部的一大神兵利器!
    隋文帝看着金幕,发出一声感慨。
    “这个朱元璋,明明只是一个泥腿子出身,却能设计出这么精妙的制度,如此通晓官场权力的本质和人性。”
    “也无怪乎,他能成为金幕作者选出的千古大帝之一!”
    杨勇闻言,本想下意识说一句,父皇您也不比朱元璋差。
    但杨勇马上又想到了金幕各个视频,以及历朝皇帝弹幕等各种信息汇总起来的朱元璋形象,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默。
    这位明太祖,从各种意义上来说,确实都是一个逆天级别的人物!
    此时金幕中,已经出现了其他皇帝弹幕的感慨。
    【秦始皇嬴政:这个六科给事中用来制衡六部的想法还是很不错的,或许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制衡军机处。】
    【汉武帝刘彻:朕无需用这个办法,不过确实能给后代的大汉皇帝们一些参考。】
    【汉高祖刘邦:小朱这家伙心思确实是挺细腻的,之前还以为你泥腿子出身设计的国家制度有漏洞呢,现在看来可能是朕有点误会你了。】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看到历朝皇帝的夸赞,心中也不免有些自得。
    【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明太祖留给后代制衡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后代皇帝没用,反而启用了宦官?】
    【宋太祖赵匡胤:这视频的关键字不是叛逆吗?朕看大明后代的这些皇帝们一个两个确实都是挺叛逆的,哈哈。】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
    他恶狠狠地盯着朱棣。
    本来朕好好的在历朝皇帝面前出个风头,就因为你!
    逆子!
    朱棣大惊,忙道:
    “父皇,儿臣用的是内阁,可没有用宦官干政!”
    父子两人心有灵犀,同时看向朱高炽。
    朱高炽也慌了,忙道:
    “皇祖,孙臣也没用宦官啊。”
    朱元璋哼了一声。
    “你儿子用了!”
    朱棣大喝道:
    “你孙子让大明第一个权阉王振出现!”
    逆子!
    朱高炽哑口无言,只能连连赔笑不迭。
    心中却打定主意,回去把已经两岁的朱瞻基打一顿。
    逆子!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获得了两位太后的支持,和司礼监首席太监冯保结盟,并得到六科给事中的全力协助后,张居正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大明权势最强大的人。】
    【就连之前几位着名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的恩师徐阶又或者是他的前任高拱,在掌控的权势上都远不如此时的张居正。】
    【但张居正并没有被巨大的权势冲昏头脑,他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行着考成法这一条变革,让大明所有人都认为他确实仅仅是想要迫使官吏阶层更卖力的工作,为国库获得更多的税收。】
    【一个仅仅是想要弥补国库亏空的内阁首辅,任何人对他的攻讦都是无关痛痒的。】
    【至于在推行考成法的过程中趁机安插自家心腹,更是每一个内阁首辅乃至一方领导都必然会做的事情,更不会有任何人觉得张居正的做法有何稀奇之处。】
    【事实上,即便是对于考成法的实施,张居正也是步步推进,并未急于求成。】
    镜头一转,出现了一个新的年份。
    【万历四年。】
    张居正站在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面前,非常恭敬地开口。
    “太后,臣认为,是时候正式实行考成法的惩治措施了。”
    正在伏案勤奋写作业的朱翊钧闻言有些好奇地抬头,道:
    “张先生,考成法过去三年竟然都没有惩罚措施的?”
    张居正笑了笑,道:
    “陛下有所不知,地方上的官员们大多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浮于人事者比比皆是。”
    “若是一开始就让他们面临惩罚,他们心中一定会产生大量抵触,反而不利于考成法的推行。”
    “如今考成法推行三年,各地官员也习惯了考成法的存在,此时再实行惩罚,官员们的抵触情绪就会小很多了。”
    朱翊钧现在已经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不但身材高大不少,说话也明显带着发育期少年特有的公鸭嗓。
    他闻言撇了撇嘴,道:
    “若是朕的话,肯定得用雷霆手段,直接就让这些该死的懈怠之人丢掉官帽!”
    张居正笑了笑,并未开口。
    李太后皱眉,训斥了朱翊钧一句。
    “皇帝,张先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官场比你了解得多!”
    “你要好好学习张先生的治国手腕,将来才能当一个好皇帝。”
    朱翊钧闻言,脸上明显露出不服气的表情。
    “母后,朕从五岁开始就已经没日没夜的刻苦学习,难道还不够吗?”
    李太后柳眉一竖。
    “皇帝,你现在是真长大了,都能和娘亲顶嘴了。”
    “娘亲管不了你了,等死了也没脸去见你父皇了。”
    朱翊钧看着生气的亲娘,张了张嘴,最终无可奈何地低头,继续做作业去了。
    李太后转头看向张居正,叮嘱道:
    “张先生,老妇相信你的手段,但也要注意,别激起太大的动荡。”
    张居正笑了笑,点头道:
    “请太后放心,臣自有理会。”
    片刻后,张居正离开大殿,在返回内阁办公房的路上碰见了冯保。
    两人已经是多年的政治盟友,但张居正依旧没有因此而失礼,对着冯保拱手道:
    “冯公公。”
    冯保凑了过来,轻声道:
    “张大人,考成法的实行需要咱家帮忙吗?东厂和锦衣卫可是掌握了不少证据。”
    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身份可并不仅仅是帮助皇帝批红盖印而已。
    事实上,冯保如今是大明整个太监系统的首领,东厂和锦衣卫也都在冯保的控制之下。
    东厂、锦衣卫,在大明可是两大让人闻风丧胆的对内情报机构。
    若是冯保让这两大情报机构对张居正进行配合,绝对能在大明内部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张居正闻言不由一笑,左右环顾一下,轻声对着冯保开口。
    “公公误会了,张某这一次并不打算弄出什么大的动静,只要稍微惩治个几十名官员,杀鸡儆猴就行。”
    “啊?”冯保愣住了。
    大张旗鼓的考成法,竟然就惩戒几十名官员?
    随便哪个内阁大学士的倒台,牵连的官员都至少几百人呢!
    张居正呵呵一笑,道:
    “冯公公,改革这种事情,急不来啊。”
    冯保若有所思,很快脸上也露出笑意。
    “咱家最佩服的就是张大人这种不紧不慢,但却掌控一切的能力。”
    “好,都听张大人你的。”
    张居正脸上笑容不变,轻声对着冯保道:
    “这几天犬子应该会去拜访令侄子一下。”
    冯保脸上的笑容顿时越发浓郁,哈哈笑道:
    “张大人,每次都这么客气干什么?”
    张居正眨了眨眼睛,笑道:
    “大家都是朋友,应该的!”
    冯保笑容越发灿烂,对着张居正道:
    “能结交张大人,应该是咱家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了。”
    顿了顿,冯保又继续开口道:
    “张大人啊,你怎么每次都对高拱那老东西手下留情呢?”
    “他和你的那点情谊,真值得你几次三番保住他的命吗?”
    这些年,冯保利用锦衣卫和东厂,几次设计陷害高拱。
    但每每奏章到了内阁这边,总是会被张居正想办法转圜。
    高拱如今还好端端的活着呢。
    张居正并未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思考了片刻之后道:
    “明年我应该会巡查一下天下各处,实地查看考成法的效果。”
    “届时我会去见一见高拱,若是他还对冯公公心怀怨念,那张某不会再阻拦冯公公了。”
    冯保闻言心中顿时一喜,笑道:
    “好好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冯保本就是特地和张居正谈事,故而在谈完之后就转身离开。
    看着冯保离去的背影,张居正默然半晌,轻轻摇了摇头。
    “做人做事,何必赶尽杀绝呢?”
    【万历四年十二月,考成法第一批被惩治的官员名单公开。】
    【根据户科给事中的奏章禀报,地方官因此不满足考成法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
    【政绩不合被朝廷进行口头责备的官员,则有上百人之多。】
    【此外,还有上百名官员因在考成法中达成出色政绩而被嘉奖提拔。】
    【此事一出,天下官员中许多原本打定主意躺平摆烂之人顿时大为震动,而那些勤于政事的官员则看到了上升的希望,纷纷鼓足了干劲。】
    金幕中再度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节点。
    【万历五年。】
    依旧还是那座宫殿,依旧还是端坐的李太后,以及奋笔疾书写作业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张居正毕恭毕敬地开口。
    “陛下,太后,这是户部刚刚递上来的奏折,请过目。”
    冯保拿过奏折,交到李太后手里。
    李太后粗略扫了一眼,随后大吃一惊。
    “去年各项税收折合现银总计四百七十三万两?”
    “张先生,这个数字没有搞错吧?”
    李太后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四年多前张居正说要改革的时候,讲的那几个数字。
    洪武二十六年,两百三十万两。
    弘治十五年,三百一十五万两。
    嘉靖四十年,两百一十四万两。
    隆庆六年,两百五十万两。
    今年是万历五年,国库税收竟然达到了四百七十三万两?
    如果是多个两三成,甚至是四五成,李太后都不会这么惊讶。
    但事实是,比起五年前的隆庆六年(二百五十万两),现在大明国库收入几乎翻了一倍!
    正在奋笔疾书的朱翊钧闻言也不由抬头,惊讶地看着张居正。
    这个张先生,平时上课那么严肃古板的人,竟然也如此能赚钱?
    张居正微笑着开口。
    “太后放心,这个数字可是经过了户部、户科给事中、内阁的三重认证,绝对没有任何虚假伪造的成分。”
    “今年国库的结余总计七十五万两,臣觉得再过几年,每年结余一百万两应当不在话下。”
    这位大明首辅说话时,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是十足的信心!
    李太后大喜过望,看向张居正的眼神不由变得极度欣赏。
    “张阁老,老妇和陛下有你,实在是太好了!”
    这一刹那,张居正看到面前的李太后,不由有些愣神。
    李太后的出身是非常普通的,能选入后宫中,凭借的当然只有自身的美貌。
    宫女的年纪可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进宫的宫女都是在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
    所以别看儿子万历皇帝都已经十五岁了,但李太后的真实年纪也不过三十来岁。
    这可是标准的成熟少妇啊!
    这一瞬间,张居正被喜笑颜开的李太后所散发出来的这种少妇风情打动了!
    三国世界之中,曹操身体一震,双目中射出两道精芒。
    “这对男女之间,怕是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