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桓范高平陵献计,司马懿三劝曹爽。
作者:云中燕   晋乱最新章节     
    正待尹大目要过洛水河时,忽听洛阳城门方向厮杀声震天,只见十余人手持兵器,浑身是血,骑快马呼啸杀出,一路直奔洛水河浮桥而来,来的如此之快,快到司马懿来不及反应阻击,便就呼呼冲过洛水浮桥直奔对岸曹爽军营而去,看阵势必是死命去救援曹爽。
    死命杀出洛阳城冲过洛水浮桥的乃是曹爽府兵司马鲁芝、主薄杨综、参军辛敞等人。
    此等要命时节,三人为何仅仅率十余人舍命杀出洛阳城?
    此时的洛阳城内,又有多少像桓范一样在紧要关头面临生死抉择的人!
    生死存亡关头,曹爽府兵司马鲁芝、主薄杨综也是犹豫不决:“司马懿洛阳城兵变,若果呆于城中不动,临危不救主,则是为不忠,然若果出城救主,司马懿胜,则夷三族!”
    犹豫不决时,司马鲁芝、主薄杨综问询参军辛敞:“参军,该当如何?”
    辛敞也是主意不定,便去府中询问姐姐辛宪英。
    辛宪英,生的宛如天仙,有羞花闭月之貌,乃辛毗之女。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家族原居陇西狄道,后东迁。
    辛毗最初跟随袁绍,后接受曹操征召,任丞相长史,曹丕即皇帝位,辛毗任侍中。
    曹叡时,封颍乡侯、卫尉。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曹叡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诸葛亮去世后,辛毗返回朝廷,不久去世,谥肃侯。
    辛毗为人直率,深得曹丕信任。
    曹丕打败曹植得立为世子,抱着辛毗的脖子兴高采烈:“辛长史,你可知此时我心之乐吗?”
    辛毗回家将此事告知女儿辛宪英,辛宪英却是叹息:“世子本是要继承魏王君位之人,继承君位不能不忧虑,治理天下社稷不能不恐惧,然世子不但不忧不惧,却是开心至此,岂能长久?”
    辛毗惊而赞叹。
    后此事遍传朝野上下,辛宪英自此便得女诸葛之名。
    辛敞推开辛宪英房门,只见此时的辛宪英,却是静静的案前坐读《春秋》,见辛敞慌张推门而入,便柔声相问:“敞弟何事?为何如此慌张。”
    “想必姐姐已然知道洛阳城兵变。”
    辛敞慌张述说洛阳城现状。
    “不错,司马懿欲图曹爽。”
    辛宪英平静而平缓的回复辛敞。
    “曹爽携天子洛阳城外祭祀,然司马懿却是紧闭洛阳城门,实乃谋反。”
    “谋反也罢,兵谏也罢,但在姐姐看来,此乃是司马懿无奈之举。”
    “姐姐为何如此说?”
    “想当年先帝临终之时,曾托孤曹爽、司马懿,然曹爽却是权谋司马懿,致使司马懿大权旁落,后曹爽独揽朝中大权。然曹爽独揽朝权却是不思先帝托孤之恩,大行大逆不道之事,生无君不臣之心,此为不忠不义!现如今,司马懿兵变洛阳,无非是拨乱反正而已,所针对者,乃是逆臣曹爽。如今司马懿持大义,必能兵胜洛阳城,伏诛曹爽。”
    辛敞听完,不觉惊得一身冷汗:“既然如此,便不与鲁芝、杨综一起出城了。”
    谁知辛敞说完,辛宪英却是平静的看着辛敞:“你身为曹爽府兵参军,出城救援,乃是职责所在,大义之举,且你身受曹爽厚恩,为曹爽效命,乃是你的本分。现如今曹爽夜临深渊之时,你如何能不仁不义,忍而弃之?实必当救!与司马鲁芝、主薄杨综一起出城救援曹爽,乃是你为臣之举!”
    辛宪英看着辛敞流泪:“只管去救!”
    辛敞一向敬重姐姐辛宪英,遂伏地叩首,与姐姐辛宪英洒泪拜别。
    辛敞出辛宪英门,直奔司马鲁芝、主薄杨综:“即刻出城,救援曹公。”
    众人听闻,皆即刻翻身上马,马跃前蹄,劈开府门锁链,杀向平昌门。
    平昌门死士见有人闯关,皆死命抵抗封锁,奈何鲁芝等人舍命拼杀,却是没有抵抗的住,只眼看司马鲁芝、主薄杨综、参军辛敞率十余人冲向洛水浮桥。
    此时的洛水浮桥,司马懿正携殿中校尉尹大目一脸虔诚的指洛水为誓。
    呼呼呼,众将便就通过洛水浮桥。
    待司马懿反应过来时,已是追赶不上了。
    司马懿回神过来,却是即刻让尹大目又重复一遍洛水之誓后,送过洛水河对岸。
    洛水河对岸,此时的桓范已然到达曹爽军营。
    桓范到了曹爽军营,马不停蹄,直奔曹爽军帐。
    到了大帐之中,只见曹爽兄弟三人手足无措,相拥而泣。
    “国相,莫要惊慌,桓范来了。”
    桓范一句话,如同救命稻草般被曹爽死死抓住:“大司农,你可来了,司马懿兵变,到底该当如何?”
    忍不住的急切询问。
    桓范见状,赶紧安慰曹爽:“司马懿兵变洛阳,在我看来,与曹公未必是死事。只是不知,现在天子在何处?可安好?”
    桓范安慰曹爽之时,赶紧询问天子曹芳的现状。
    “天子安好,现屯于伊水南岸。”
    桓范听完大笑,手舞足蹈:“甚好甚好!”
    桓范手舞足蹈,一下子惊到了曹爽:“大司农如何如此高兴?”
    桓范见闻,便就紧紧握住曹爽的手臂:“国相,天子安好,则国相大有可为。即刻拔寨,携天子兵退许昌,到达许昌后,以天子令召唤天下诸侯兵马前来许都勤王,发讨贼檄文,讨伐司马懿。”
    桓范说的大义凛然。
    然突然一句话,却是让曹爽没有反应过来,兵退许昌,携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计策,对于曹爽是绝对没有想到的,他有些犹豫。
    桓范见曹爽犹豫,正欲再讲,忽听大帐外报:“报国相,司马懿信使携司马懿信来见。”
    “进!”
    未等桓范阻止,曹爽即刻让司马懿信使进到大帐:“太傅书信。”
    曹爽即刻接了展开来看,见司马懿信中言,如果投降,只削职,不伤性命,且留爵位。
    曹爽看了,不觉叹口气:“何曾想到会有司马懿与我谈条件的时候。”
    叹完,便对桓范说:“大司农所言,确是当妥,只是许昌武器器械如何?”
    桓范听闻,即刻喝退司马懿信使:“国相,不用担心此事,许昌武库之中,武器器械精良且堆积如山,必够各地兵马所用。国相,莫要犹豫,即刻拔寨。”
    桓范见曹爽心动,即刻急催。
    “容本相再思一思,拔寨许都,毕竟非是小事。”
    曹爽却是依然放心不下,颇为犹豫。
    桓范却是有些着急:“国相,只怕夜长梦多,事不迟疑。”
    正待曹爽又要回答之时,忽听大帐外又有军报:“报,司马懿又到一信使。”
    “进。”
    曹爽却是没有犹豫,又命司马懿信使进帐。
    “太尉蒋济与国相信。”
    曹爽即刻接过案前展开来看,只见蒋济信中也言,如果国相投降,司马懿必是只削官职,不伤性命,留爵位,现朝中大臣已多依附于司马懿,皆都安然无恙。
    曹爽看完,却是递给桓范:“大司农,且请看来,蒋济所言可有虚?”
    桓范看完,气的七窍生烟:司马老贼,果是老谋深算,竟至用谋如此。
    “国相,此乃陷阱,万不可踏入。”
    桓范知道曹爽又颇为犹豫,赶紧苦谏。
    “然如果携天子去许都,只怕粮草不能供给。”
    曹爽又开始担心粮草。
    “国相,不必担心,许昌粮仓充足,且我带有大司农授印,也可征召各地粮草,国相自不必担心。”
    桓范说到此处,这才想起来身上挂着的大司农授印,赶紧解下递与曹爽。
    曹爽看着大司农授印,又看看手里的两封劝降信,两边掂一掂,一时间却不出来孰轻孰重。
    桓范急的头上大汗淋漓:“国相......”
    正欲再说之时,却是听帐外人马喧哗,乱杂杂的直往曹爽军帐来。
    桓范以为又是司马信使,欲要发火,谁知进来的却是司马鲁芝、主薄杨综、参军辛敞:“末将拜见国相。”
    曹爽看时,只见三人皆满脸是血:“三位将军是如何从城中冲杀出来的?”
    曹爽不由感慨流泪,扶起三位将军。
    桓范见了,也不由落泪:“有如此将军死命跟随,国相还犹豫什么?当快速拔寨许昌。”
    司马鲁芝听桓范如此说,复又跪倒:“国相,大司农所言颇妥,当拔寨许昌,携天子以令诸侯,发檄文讨伐司马懿。”
    曹爽不由心中一震,但忽想起来洛阳城里的妻儿家眷,不由又露出犹豫之色。
    鲁芝却是急劝:“国相,不可犹豫,如果国相降了,不像我们尚且可以活命,而国相所处位置,只有死路一条!国相,还犹豫什么?”
    鲁芝说的,句句含血。
    曹爽不由猛然一震,然,也只是短瞬之间:“此等大事,且容我思上一思。”
    正在曹爽军帐之中犹豫之时,殿中校尉尹大目却是到了。
    当殿中校尉尹大目出现在曹爽面前时,曹爽几乎惊呆了。
    只见尹大目衣冠整齐,神采奕奕,不似从两军阵前而来,倒似乎从那温柔乡里而来,如此的放松,惬意,让曹爽颇为不解:“尹校尉,如何会如此轻松?”
    曹爽疑问尹大目。
    尹大目却是示意曹爽:“国相,宜与国相一人说。”
    曹爽即刻命桓范等人退出军帐。
    尹大目见众将离去,噗通跪倒在曹爽脚下:“国相,降了吧。我之所以能从两军阵前安然到国相面前,乃是司马懿亲请微臣,携臣至洛水河边,挽臣手臂指洛水河为誓,只言国相如果降了,只削职,不伤国相性命,留国相爵位,且曹羲、曹训仍留列侯,诸位将军皆不追责。国相,别打了,司马懿文韬武略,国相不是司马的对手,如果一味的打下去,岂不是妄自丢了性命不成。”
    说完,仔细把司马懿洛水为誓的情景又细说一遍:“司马懿神情坚定虔诚,绝非有诈!”
    尹大目一番话,说的曹爽不由叹气:“难道只有投降了吗?”
    不管怎么样?曹爽还是有些不甘。
    桓范见曹爽自见尹大目后,却是不再召唤自己到中帐之中,颇为郁闷,知道曹爽必还在犹豫之中,无奈,只得去寻曹羲,再言拔寨许昌,携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大将军还有何顾虑之处?现洛阳城南就有大将军所领之军,且洛阳城外屯田之军也在,大将军召之即来,召之大将军麾下后,军力必然大增,且洛阳距许昌不过一日之地,如果现在拔寨,半夜即至。还有什么可惧之处?”
    奈何,说的口干舌燥,曹羲却是置之不理。
    曹羲不理,曹爽又在犹豫之中,一时间只急的桓范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
    而此时的曹爽,却是被司马懿连连两封劝降信再加尹大目的洛水之誓搅动的心神不宁,坐卧不安,想投降却心里实实又有些担心:还需再探一探司马懿。
    曹爽即刻招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三人到军帐中:“今夜,趁着夜黑,委派你们三人去洛水对岸司马懿处,只言若果我率众投降了确会如他所言吗?不仅仅听其言,且要观其色。”
    三人听完,知道曹爽投降司马懿已是大势所趋,然,这等机密事,又不得不为。
    只待天黑透,专找无人可见之处穿行,逶迤进到司马懿军帐。
    司马懿见通报曹爽委派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三人前来,不由大喜过望:“曹爽来探我的口实了。”
    这等事,如何瞒得住司马懿,司马懿等的就是他们。
    司马懿即刻大帐之中只身坐等。
    少顷,三人进到大帐之中,司马懿即刻躬身相迎,迎毕,恭敬让坐一旁。
    “曹国相委三位重臣前来,莫不是呵斥司马懿洛阳城兵变?实乃曹公误会。”
    司马懿虚做解释。
    尚书陈泰却是清醒:“太傅切莫如此,只是负国相之托前来问询,如果国相投降罢军,太傅该当如何对之?”
    这话问的明白。
    司马懿听完,心里迅速有了对策:既然如此问,如果说的委婉了,却是不像。
    “啪。”
    司马懿怒拍帐前军案,从先帝托孤之时说起,历数曹爽朝权专政之处,说的义愤填膺,怒气冲天!
    历数完毕,语气放缓:“懿实为无奈,只得起兵,奉太后懿旨拨乱反正。然曹爽毕竟是曹氏宗亲,与臣一样乃是我大魏四朝老臣,若果曹公就此罢兵,也是我大魏黎民百姓之福。既然如此,也只是削去曹公官职,不伤曹公之命,留曹公爵位。”
    满脸的诚恳之色:“曹公可问言出城的司马鲁芝、主薄杨综、参军辛敞,曹公府是否依然安然无恙?”
    三人听完,只觉司马懿对于大魏社稷,不愧为栋梁!
    即刻返回洛水河对岸回禀曹爽:“司马懿指洛水为誓,所言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