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工程
作者:酱油肠粉   方舟里的后勤官最新章节     
    (先水一章)
    话不可乱说,饭……也不能乱吃,毕竟吃坏肚子那问题就大了。
    问题还是接踵不断的。
    空中喷气机解决了之后,地面的载具又出问题了,虽然自己这边有电磁炮的技术,但这玩意塞不进现役的主战坦克炮塔里啊。
    毕竟这玩意的体积就比之前的火炮体积要大一些,而且能量来源冲突。
    就比如之前的火炮那都是撞针激发炮弹里的底火和发射药打出去的,炮的本体不需要额外的能源什么的就可以直接用。但现在的电磁炮是用电大户,之前的发动机和电池提供的电量太弱小了。
    没有抛瓦的情况下你拿什么将那些炮弹打出去?又拿什么来驱动车辆?
    总不能装飞机发动机到坦克上面吧?
    现在的情况是,炮弹的体积是缩小了就连高爆弹药的炮弹体积也一并缩水,但发电机需要额外的位置,成员组也要加多一人,就那些炮弹腾出来的位置还不够塞的。
    北约车空间相对还大一点,毛子的锅盖头那就真挤成沙丁鱼罐头一样了。
    所以一切都得推翻从头再来,从发动机,成员分布再到车体炮塔设计,在现有的载具暂时当铁乌龟争取的时间里将新车给研发出来。
    首先就是发动机的问题,这个说实话后勤官犯难了,之前修理的多为柴油机燃气轮机什么的,电动机……属实是没多少。
    硬要说的话,三德子时期的保时捷虎也能算是个电动机,但两种发动机时间差太远不说,自己完全没有将这两种东西结合起来的经验啊。
    但毕竟是老机油神教了,而且还把可露希尔和前黑钢机械师罗拉抓了过来当助手(),在试验了多种型号的方法后,还真给他们试出来了一条路子。
    首先,相较于其他的柴油发动机,燃气轮机的零件数量要比柴油机少三成,运动件只有柴油机的五分之一,轴承数量也是只有柴油机的三分之一密封件与齿轮数量也只有其一半。
    单论这几点后勤官也会选择燃气轮机,毕竟维护方面燃气轮机可要好太多了,还是模块化设计,插拔即用,机油消耗量是柴油机的十分之一,一个小时内就能换好新的发动机。
    当然,安东星那会一分钟换好那纯属是有神秘力量(指安东亲妈之力)加持。
    正常情况下看到燃气轮机体积大那是因为还得包括上面的空气滤清器,这玩意体积让m1的屁股翘了起来。
    而且结构上燃气轮机是双轴传动,更加适合电机组合成三轴(当然燃气轮机也有三轴结构就是了)。
    不过这里显然不能直接用油电混动,而是应该是……源石电能混合动力。
    现在的战车都用的源石发动机,在换装燃气轮机的结构后,内部动力运行大有不同。
    首先是电能驱动机械压迫,使得源石裂开,迸发内部能源。
    产生热能的同时以固定方向驱动发动机内轴承上的叶片带动轴承转动做工,周围的桨叶也可以改变角度以适应不同浓度的源石。
    通过轴承的做工和转动带动发电机工作补充电力,电池满电后即可驱动电机带动第三根轴承转动,获得更大的扭矩与动力加快战车速度。
    当然电池也可以存着不用,或在紧急时刻直接用电能驱动第三根轴承驱动车辆,不用等燃气轮机的启动时间就能直接撤离或者进入战斗位置。
    不过即使是如此,空气滤清器还是有必要的,源石使用完后的废气和废弃源石碎片同样会对普通人造成感染的状况,这让后面跟着坦克行进的步兵直接骂娘了好吧。
    所以在询问了芙兰卡一些知识后,压缩过体积的空气滤清器被放置在了发动机左上方,电动机和电池则是在发动机右侧。
    在源石发动机工作时就会带动发电机做功,给电池充电。
    电池提供着坦克武器的能量来源,包括电磁炮,电磁机枪等
    前面的炮塔空间里,炮弹的放置位置在炮塔的左右后方,尾仓里也有炮弹。
    除了指挥型坦克。
    指挥型的坦克尾仓里装的是一架无人机,可以起飞并用其摄像头加强周围坦克的作战效能和战场态势感知,数据视觉也会共享到周围的坦克上,数据中继由高空的鹄鹰处理。
    车体整体为北约风格,五人成员组里炮手装填手在炮塔里,另外三人,驾驶员,车长,以及通讯手兼维修员在车体。
    车组成员除了特殊人员外全部由人形来组成,毕竟到时候检修坦克将发动机吊起来的时候,正常人可没有人形的力气,就连装填方面也不是人形的对手。
    ps:自动装弹机也不是,战术人形少女牌自动装弹机,你值得拥有。
    步战车跟其同理,也就是发动机结构和位置方面可能有些改变罢了。
    至于普通的新坦克,战场态势感知则会用车体上的摄像头、观察窗和其他设备来补充。
    坦克的炮弹补充会用机械装填,什么?你问为什么搬炮弹的是人形?哦本体机械啊,那没事了。
    炮弹也统一了样式,无论是高爆还是穿甲,都是现有炮弹的缩小版体积,前端加装炮弹保护壳避免误触和碰撞,在炮弹出膛后经由炮管前端的消磁实现炮弹保护壳脱离。
    坦克的火控系统也有改变,为了不被敌方缴获,火控系统需要车长与远程的计算员分别进行允许识别之后才能使用。
    防护上,车体首上单纯复合装甲就有550mm等效装甲,炮塔炮盾处的复合装甲更是有800mm等效。而且由于弱点在航向角处,后勤官还给侧面航向角处车体到炮塔为止,额外加了50mm的装甲板。
    外层还可以加装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全面防护航向角来袭的攻击。
    出于之前约瑟夫有雷达这件事情,宇晟想了想,在新车炮塔上的一些点位留出了空档,用来往后加装反导措施和主动防御系统——有备无患总归是好的,不是吗。
    火力还是一门之前研制好的125mm电磁炮,和一门并列的20mm电磁机炮,作为炮手管控。
    升级了的火控系统也涵盖了在炮塔上方的一座30mm武器站,划归为通讯员使用,车长拥有的车长镜有高清热成像和夜视仪,放大倍率3.5-12.5倍,同时能够实现车长超越炮手控制火炮开火。
    车辆在平常会将发动机和炮塔分离车体,履带固定,螺栓收好,炮弹分离。
    在战备情况下也能在车位旁边的机械臂帮助下按顺序装好动力包和螺栓,解开履带固定,同时在炮塔内填装炮弹到位置,最后吊装炮塔到车体上进行组装。
    最后,车组人员会确认所有的节点安置完毕并进入车辆。
    所有的这些都会在20分钟之内准备完毕,并开赴投送单位到达战场。
    在设计方面完成之后,宇晟也没有让可露希尔和罗拉留下来加班,而是让她们都回去休息去了,后勤部的灯倒是一直没关。
    ……
    也是在熬了不知道多久之后,第一台实验型新型坦克原型车走下生产线,在投送的四喷口运输船的帮助下来到地面进行各项的检测。
    “各项指标达到预定标准,338号工程试验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