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挖的是水渠!
作者:南岳大都督   大周神相:不信东风唤不回最新章节     
    “各县有户口几何?”
    听到姜云逸忽地问到这个似乎不相干的问题,荥阳县令赶紧道:“明相,荥阳有户一万六千。”
    听到荥阳陈县令迫不及待回答,其余各县令互相看看,便只好跟着报道:
    “明相,京县有户二万。”
    “明相,原武有户九千二百。”
    “明相,阳武有户七千五百。”
    “明相,卷县有户八千四百。”
    “明相,管县有户一万二千。”
    如此密集的地区全是大中县,可见此地颇为富庶。
    众县令正神不守舍间,却听姜云逸道:“这十万灾民,各县按户口数分一下吧,聚在一起,不仅容易再酿民变,也容易滋生大疫。赈灾防疫的法子方才已经交代过了的。”
    此言一出,荥阳县令大喜过望,其余各县令登时花容失色,如遭雷击。不相干的官员也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是要逼着这些庸官上吊啊?
    “各县不都至少有一二千县兵么?本公再把方校尉的三千精兵分给各位,每县维持一二万灾民当是不成问题的吧?”
    各县县尉闻言不由牙关打颤,县兵什么情况谁不知道啊?明相这是又要搂草打兔子,借着赈灾查空饷么?先前洛都就是借着述职裁汰冗员来着,满朝公卿都没顶住,这几个县官怎么顶得住?
    “明相,县兵饷银从未发足过啊?这也不能全怪我等啊?”
    荥阳县尉压力最大,当即硬着头皮诉苦,其余县尉立刻附和。姜云逸却不搭理他们,继续道:
    “若是不足,本公还可请顾大将军再调兵遣将。”
    姜云逸连续加码,几位县令县尉都快崩溃了,顾大将军的兵是那么好用的么?
    原本未遭灾情波及的京县县令苦着脸道:“明相,城外灾民好不容易安定,还是不宜再迁徙折腾。不若我等各县筹措粮草运来荥阳一体赈灾,有明相坐镇,当不至于出什么乱子才是。”
    姜云逸端起茶碗轻抿了一口,面无表情地审视着下方众人。
    几位县令眼神交流了一下,纷纷附议。
    却听姜云逸沉吟了一下,才叹息道:“尔等所言也不无道理,那便依尔等建言吧。各县参照荥阳方案出粮,存粮过千石的出四成,过百石的出三成,中下户出人运粮。回头相府会给出粮的富户嘉奖,登报表彰。京县、管城可酌减一成。”
    几位县令县尉面容愈发愁苦,却又无法反驳,这法子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还有荥阳先例压着。
    “无病,行文河南尹、陈留郡、济阴郡,叫三司及所属各县参照荥阳方案赈灾,出粮参照京县比例,尽速入库。赵东林你们几个下去各郡县逐一督办。”
    赵东林等七名公侯子弟慌忙应诺,旋即便低头苦笑。
    淮河以北的土地过半数都握在大小世家手上,叫四公三侯家的精英下去督办,自是用人得当。四公三侯家的粮都出了,其他富户哪敢不跟?
    “诸位,赈灾诸事繁杂,绝不是嘴上喊几句口号就能办好的。但也正是难度大、压力重,办好了才算功劳。”
    姜云逸此言一出,愁眉不展地方官员们这才精神稍稍振作。
    有过的,可以将功折罪。无过的可以谋求晋升。相府不正掌握着天下官员的考功么?在明相眼皮子底下做出来的功劳,当是不会被忽略的。
    “随波逐流乃人之本性,普遍性的碌碌无为也不只是个人之过,此前朝廷约束不力也是有些责任的。是以,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徒,本公不会不教而诛。但屡教不改者,本公自然不会再姑息养奸。”
    众官闻言皆是心情复杂,如此露骨直白的厘清责任,也就明相这等人敢说。不过此刻听来,倒也颇为受用。
    众地方官员刚准备告退,却被姜云逸抬手制止:“也不急在这一时半刻。下面的事与尔等也有一定关联,姑且听听。”
    众地方官员闻言皆是面色微变,竟还有差遣下达?这是要压死人么?
    “这十七万灾民失了土地和作物,生活无以为继。但朝廷也不能一直干养着他们。是以,本公打算给他们找些事来做。河道疏浚是否只能冬日实施?”
    马景明侧头对罗德水使了个眼色,罗德水赶紧恭敬地道:“明,明相,通常是在冬日枯水期疏浚,省时省力。如今若要疏浚至少也要待洪水消退,且汛期疏浚费时费力,划不来。”
    姜云逸微微颔首,旋即轻叹一声:“既如此,也只能叫他们挖水渠了。”
    此言一出,众人神色各异,大多都觉得此举颇为妥当,只有荆无病神色诡异,明相果然又要搂草打兔子了。
    都水监丞马景明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明相欲驱使灾民往何处挖水渠?挖得多少?”
    天下水事集中于司农寺都水监后,他这个监丞自然是可以过问的。
    姜云逸淡然道:“灾民疲敝,不宜长途跋涉,叫他们休养几日再动工,就从荥阳东北开始,往陈留方向挖,挖到来年春耕,能挖多少算多少。渠成之后,沿途各县皆能得不少灌溉之便,如此朝廷也不算虚耗粮草。”
    马景明微微一愣,旋即大惊:“明相欲重开运河?”
    姜云逸面容一板,沉声道:“水渠。”
    马景明吓了一跳,赶紧讨饶,但心底却是万分惊喜。他刚做官时,见皇帝是个有为明君,便苦心孤诣钻研运河,就指望着皇帝某天忽然心血来潮重开运河,这样他便能立时献上良策。
    果真如此,青史留名,飞黄腾达,此生夫复何求?
    可是,他挨了一年又一年,皇帝始终没有动运河的心思,眼瞅着皇帝一天天老了,他也到了快知天命的年纪,心也跟着沉寂下去。
    不料却出了个如此年轻敢为的明相,他的心思不由又活泛起来。这不,只是提交了一套运河疏浚方案,便立刻升到了八百石,虽然不高,但比老死在六百石上强不是?
    如果这位明相真敢下决心动运河,花上几年苦功夫,两千石的高位是不是也可以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