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北大荒那些年( 六十三)
作者:绿萝花开   咸鱼失忆小时空养老收割金手指最新章节     
    谢梓源满头大汗的跟在马车后跑,到达知青点时,大家已经分好床铺,给他留的是墙角的位置。
    一个戴眼镜的沪市男知青,热情的给他一杯凉白开,他是负责男知青的队长,林鸿辉。
    他好心提点,“离李家都远点,一家子的坏分子。”
    不知道哪个字刺激到了谢梓源,他倏地拉下脸,嘲讽道,“什么坏分子,她才几岁?有七八岁吗?能干什么坏事?”
    还不是那些红袖章不做人,乱扣帽子,还牵连子女。
    林鸿辉一愣,不知道谢梓源哪来的邪火,但他是知青点的负责人,并不想新知青没轻重的惹事,拧着眉说道:“人的坏可不是用年龄划分的。”那些打杂早饭(谐音)的红袖章年龄也不大,害的多少人家破人亡。
    他简略的说着李家情况。
    听完,谢梓源更是冷笑连连。
    就算真有这事,两年前那个李来弟才几岁,知道什么是陷害人吗?显然是被别人哄骗的,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放过,可见这里的人也都是刁民。
    得,白说了。
    一看谢梓源表情,林鸿辉就知道他没把自己的话听进去,甭管事情真假,李家得罪郑主任是事实,他们能否返城或是拿到工农兵大学的资格,全看郑主任的意思。
    不然,就算家里人给他们打点好一切,农场不肯放行,他们也只能无奈地留在这里蹉跎岁月。
    他本是一片好心,又见谢梓源家境不错想着卖个好,哪知道这人竟是个愤青,他还是远着些吧。
    这天,云汀兰正和桂花说话时,两孩子急冲冲的跑回来。
    桂花就问,“他们这是怎么了?跑这么快?”
    还能怎么了,肯定是吃忆苦思甜饭吃的,这不是五四青年节了嘛,学校又搞忆苦思甜活动。
    这忆苦饭,本来就是用烂菜叶子、南瓜花和萝卜缨子配合着米糠煮出来的稀糊糊,又用野菜团成的窝窝头,糙的喇嗓子。
    也不知道打哪里掀起来的风,说“越难吃越被鼓励,忆苦思甜的效果越好。”然后这忆苦思甜饭就怎么难吃怎么做,一度连猪闻到味都绕得远远的。
    “你们姨姥姥不是给准备了小灶吗?”凌溪特意仿着学校的忆苦饭捏的窝窝头,看着一样,食材也一样,但口感没那么差。
    奕安吐完,苦着脸,一副别提了的模样,“那个李来弟绝对是故意的,她把妹妹的窝窝头碰掉,还摆出一副要哭不哭的样子,非要拿手里的窝窝头去换妹妹的,还说什么求原谅,搞的好像我们在欺负人。”
    明明是她脑子有病……不对,应该是眼睛有病,动不动就流泪,偏就有些人脑子不好使还真信。
    再之后,所有人都盯着他们,窝窝头还好说,姨姥姥做的挺好吃。那碗糊糊差点恶心死他,但没办法,谁让他是哥哥,肯定得护着点妹妹,奕宁喝不下,他便把大半的糊糊都倒进自己碗里。
    “那味道……简直了,能跟学校的茅厕一决雌雄。”
    “哥,你还说!”
    不行了,一想起来,她又想吐。
    云汀兰是又想笑又心疼,帮孩子揉着穴位,然后端出来一盘蜜饯,让他们压压嘴里的味。
    她原以为,奕安又会旧事重提,让他们把李来弟弄走,哪知道他竟然没吭声,也不知道在憋什么坏主意。
    宋今寒觉得挺好,让李来弟做两兄妹的磨刀石,省得两人天真的不谙世事。
    然后云汀兰就说起桂花的来意,她大儿子今年15,明年就初中毕业,她想给她家大小子找个工作,也是见一批又一批的知青被安排下乡,有些担心留不住儿子。
    她就问,“今年的知青不是来过一茬了,怎么又送来九个?”
    还能是为什么,人口暴增,金融却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城里根本没有足够多的岗位来安排那些已经毕业或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避免出现各种社会问题。
    便喊出口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同时也减轻了国家对城市的供给压力。农村是硬生生的把城市无法容纳的就业率,全部盘活了,同时巧妙的化解了一场金融危机和失业危机。
    云汀兰拍下额头,她差点忘记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可不就是这年开始的嘛。
    之前的支援边疆建设还算是自愿报名参加,从今年开始就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运动,那些孩子刚好赶上,成了“老三届”的毕业生。
    云汀兰有些庆幸,自家两孩子的年龄刚好能避过这一运动,只要他们夫妻没事,他们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
    宋今寒摸摸闺女的脑袋,所以不急,也不需要跳级,按部就班的上学就好,刚好能赶上第一届高考。
    “这批知青怎么安排?”好些人过来,委婉表达的拒收他们。
    都是一群孩子,还是城里长大的孩子,连庄稼都不见得认识,你能指望他们会干农活?怎么也得学习适应个一两年。
    可他们吃什么?不还是得从大家的口粮里挤嘛?要不说,这又来了一批知青,大家都不乐意呢。
    见宋今寒拿出几张图纸,云汀兰以为他还惦记着水涡流发电机,拿过来一看,并不是。
    “重力水旋涡发电机?”这个动静就大了,他们农场暂时没这个实力。
    宋今寒敲着地图,“总场那边准备在这建立电厂。”
    云汀兰听明白了,他是想搭个顺风车,把岛上的水涡流发电机也安上,这种小规模的发电机原理简单,他们自己就能组装。
    但零件哪里来?还有水泥?这些都需要农垦局审批。
    接下来宋今寒忙活了起来,农场的生产建设全是徐建民在安排,他带着一个十人小队,忙进忙出。
    又是挖沟渠,又是安装什么机器,许多人都好奇的询问,小队的人只是神秘一笑,嘴巴却严实的很,就连家里人问也都保持缄默。
    这么一搞,大家更好奇了,啥猜测都有。
    支持者最多的一种说法是,那是新挖的排水渠,里面装的设备是抽水泵,想把溪水抽到稻田里方便灌溉。
    可为什么舍近求远?
    旁边就是挠力河,直接用水泵引水灌溉不是更方便。
    反正大家都好奇的不得了。
    就这样捣鼓了一个多星期,农场机关总部通上了电,灯泡亮起的那一刻,整个农场的人都轰动啦。
    “亮了!亮了!”
    “这就是灯泡?”
    “确实比马灯好使,真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