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紫荆关的消息
作者:二百二十斤   重生之景泰大帝最新章节     
    对于胡濙的回答,朱祁钰还是不明白,不过他知道这个问题对于大臣们来说太过为难,也就不继续追究,转移话题道:“那就照胡尚书的意思办,回头让翰林院起草一道旨意。”
    “若瓦剌兵临京师,京师必乱,人心惶惶,前阵子出现的事情必然会再次上演。”朱祁钰话题一转,提问道:“若真的发生此事,诸位有什么法子可以处置?”
    兵部尚书于谦出班道:“启禀陛下,宣大至京师沿途关隘均已准备妥当,也先当无机会兵临京师,还请陛下宽心。”
    众臣一起点头。
    是啊,也先凭什么敢兵临京师?难道沿途的关隘都是摆设?难道京师的十几万大军也都是摆设?
    他就不怕有命进来,没命出去么?
    吏部尚书王直也出班道:“陛下,听兵部于大人所言,居庸关紫荆关均防备严密,也先万不能通过沿途关隘,打到京师的。”
    朱祁钰摇摇头,反问道:“万一也先兵临城下了呢?”
    于谦语气坚定地道:“臣敢以官职担保,若也先真的打破关隘,兵临城下,臣愿意辞官归乡。”
    朱祁钰摆摆手,道:“朕只是以防万一罢了。”
    “万一也先真的兵临城下,那城外百姓如何安排?进城的话,要暂居在何处?不进城的话,要去何处避祸?”
    “城中百姓如何安排?若京中百姓要出城避祸,朝廷是放他们出去呢?还是不放呢?”
    “放的话,安排到何处?”
    “不放的话,又如何维持城中秩序?”
    一连串的问题被朱祁钰丢出来,砸得一群大臣晕头转向。
    虽然他们经常说心怀天下百姓,从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这个......”于谦语气没那么坚定了。
    朱祁钰长叹了一口气,没理他,只是道:“朕只是想让诸位爱卿多想想,拿出一个办法来,省得到时候乱了手脚。”
    “陛下圣明。”群臣只能这样回答。
    他们也只能这么回答,毕竟这题超纲了。
    自古以来,但凡碰到兵灾,向来都是各安天命,最多就是把青壮集结起来填补兵力空缺,至于那些老弱妇孺,谁有时间去管他们,最多就是在战事结束之后叹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诸位爱卿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朱祁钰问道。
    下面没人吭声。
    “既然如此,那朕就直接安排了。”
    朱祁钰深深地看了他们一眼,吩咐道:“吏部尚书王直。”
    “臣在。”王直答道。
    “刑部尚书金濂。”朱祁钰叫到了金濂的名字。
    “臣在。”金濂答道。
    “右都御史俞士悦。”朱祁钰点了俞士悦的名字。
    俞士悦这会儿正掌大理寺,于是出班道:“臣在。”
    “朕命你三人商议一下,针对也先兵临城下这种情况,拿出一个办法,要尽量思虑周全。”
    “核心嘛,要以吏部、刑部、大理寺和顺天府为主要人手,责任要定到人。”
    “至于是分成街道管理,还是暂时按照唐例划分坊市,由你们定。”
    “朕只要结果。”
    “臣等遵旨。”一群大臣齐声回答。
    朱祁钰看了看下面的人,问了句:“谁还有事情要说么?”
    等了一会,见没人说话,便道:“既然如此,诸位爱卿就下去办差吧。”
    “臣等告退。”大臣们齐齐转身,赶紧捉对忙乎自己的事情去了。
    朱祁钰吩咐了一堆事情,估计今晚又没有时间睡觉了。
    散会之后,朱祁钰回到御书房,叫来了当初的郕王府长史,如今的礼部左侍郎仪铭前来议事,说的自然是朱祁钰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如何应对也先拿着太上皇当借口这件事。
    仪铭从朱祁钰成年便担任郕王府长史,也算是他的心腹之人,身家性命都与他息息相关,说起这种事来也没有太多顾忌。
    听到朱祁钰的叙述,仪铭想了想,答道:“胡尚书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只是碍于身份不好明说罢了。”
    朱祁钰回忆了一下胡濙的建议,问道:“子新快快说来。”
    仪铭点点头,道:“其实胡尚书的法子很简单,只要陛下的旨意上说明,若要送太上皇还朝,那就请将太上皇交给我大明任一官员即可,如何安排太上皇乃是我大明内政,就不劳也先费心了。”
    “但是这也无法让天下人明白也先只是打着太上皇的名义啊!”朱祁钰出声问道,旋即恍然大悟,抚掌笑道:“子新是说,此旨意明发天下?”
    仪铭点点头,肯定了朱祁钰的推迟。
    “若是也先真的将太上皇还回来怎么办?”朱祁钰又问道,却立刻推翻了自己问题,笑道:“也先还要用太上皇当借口呢,怎么会放他回大明?”
    “陛下所言极是。”仪铭躬身拱手道。
    “子新,那你就按照这个意思去起草一份旨意,回头找司礼监加盖大印,朕会让通政司明发天下。”朱祁钰道。
    “遵旨。”仪铭也没废话,转身起草圣旨去了。
    大明京师的防御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会儿的明朝大臣不像明末东林党那群人,相对来说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仅仅不到一天,吏部尚书王直、刑部尚书金濂和右都御史俞士悦便商议出了一整套的难民处理办法,条条目目列得很详细,很有可操作性。
    朱祁钰又补上几条,就暂时先封存起来,以备后用。
    工部尚书高谷和户部尚书陈循倒是小吵了一架,陈循坚持认为新式甲胄制作方便,成本可以再降低一些,高谷则是毫不犹豫地把账目甩在他的脸上,明确表示现在的甲胄制作成本短期内已经降到了底线。
    兵部尚书于谦正好在场,从中打圆场,最终商议的结果是,新式甲胄就按照工部提出的成本计算,毕竟也先都打过来了,再纠结这点银子没意思。
    对于新式甲胄的缺额,于谦暂时以木片包裹兽皮冲抵铁片,虽然防御力降低了一些,但是也比没有强。
    方案报上来,朱祁钰表扬了于谦的思维敏捷,小小批评了一下高谷的陈腐守旧,不过却让户部尽快把银子拨过去一半,以便加快兵刃甲胄的打造速度。
    至此,大明朝廷开始轰轰烈烈地准备和也先开战了。
    京师事务繁忙,前线的消息也是络绎不绝。
    密云署都指挥佥事王通奏报说,在密云方向发现了蒙古骑兵的踪影,估计是瓦剌大军的其中一路,希望朝廷赶紧派遣援军前往支援。
    朱祁钰和于谦孙镗商量了一下,认为是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的军队,于是调派五千兵马过去增援,顺便让石亨带着他的一营骑兵过去,找机会从辽东绕道过去,进入草原。
    大同总兵郭登则是送过来一个从瓦剌的战俘营中逃出来的人,上报说也先压根就是借机侵明,一点谈判的余地都没有。
    这也证明了大明高层判断的正确性。
    倒是曾经的御马监少监跛儿干被斩首的消息给朝廷上下带来一丝喜庆。
    跛儿干原本是御马监少监,属于是皇帝最亲信的宦官之一,手握武骧、腾骧四卫,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安全。
    结果没想到的是,跛儿干居然在土木堡临阵叛变,偷偷将军中消息传递给也先,还射死了内使黎定。
    不过他在投降也先之后,与喜宁争风吃醋,这次中了喜宁的算计,被也先派来大明敲诈勒索。
    朱祁钰对于送上门的人头自然不会放过,直接抓起来杀掉了。
    对于这个决定,朝廷上下都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即使是最为古板的老学究,都没有人嘟囔什么两国相交不斩来使。
    直到十月初十紫荆关的消息传来......
    时间拉回到六天前。
    太行八陉的蒲阴陉南口,乃是大明京师防御圈的第一道防线,大名鼎鼎的紫荆关。
    副都御使孙祥和都指挥同知韩青站在城门楼上,看着远处那若隐若现的瓦剌骑兵,均是沉默不语。
    等了许久,终于,一个人骑马快速奔了过来,孙祥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刘指挥回来了。”
    韩青也是笑了一下,接道:“希望刘指挥能带回来确切的消息。”
    城门打开,指挥刘深立刻奔上城头,也不废话,直接道:“见到太上皇了。”
    孙祥连忙问道:“太上皇如何?”
    “太上皇安好。”刘深答道。
    一旁的韩青问道:“瓦剌此行有多少兵马?”
    刘深道:“岳谦岳大人说,瓦剌此行乃是太师也先为主帅,约莫有三四万人,精壮占了一大半。”
    韩青眉头一皱,叹道:“此战凶险,不好守啊。”
    这会儿紫荆关里只有一万多人,却要分守蒲阴陉中的紫荆关和山中诸多小路,兵力捉襟见肘,韩青实在是没有多少信心能守得住。
    “不好守也得守!”孙祥道:“难道你我还能放也先入关吗?”
    韩青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