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大汉军校
作者:梨大工   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最新章节     
    几天之后,不出句扶所料。王濬和石苞两个人果然收拾好了自己在洛阳的事情,按着约定的暗号来到了句扶所在的城郊。
    不过这其中最巧的一件事是,自打司马懿知道石苞的存在后,便日日把司马兄弟二人派出去准备招揽石苞,不过石苞偏偏这几天都没有出摊。
    就这样,司马懿错过了石苞。
    原因也很简单,在那日句扶把石苞叫到一边说的话就是蜀国镇南将军要招揽他,只要他愿意过来绝对给予重用。
    对于魏蜀之间的战事,石苞也有自己的判断,放在过去,石苞肯定是看不上投靠蜀国的,不过现在,自己在洛阳来了几个月,又没有人理会。
    况且这两年蜀国同时和魏吴两国为敌丝毫不落下风,这么一来投靠蜀国未必不是个好选择,万一将来蜀国一统江山,自己也不得是个开国功臣。
    而王濬自然没有理由不来,自己现在由于徐邈的关系,来蜀国自然比留在魏国要好一些。
    句扶也没有多做停留,便直接带着两人扮做客商从洛阳城出发直接回到了长安。
    在句扶带着两个人才回来后,高凡也是很友善的接待了两人,给他们先在自己的军中安排了临时的职务,至少先有一口饭吃上。
    随着王濬和石苞等人的到来,高凡开始思考起来一件事。
    这件事便是如何让这些人能够快速的脱颖而出同时又不让其他人不满。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便是军校。自己当时在一众降兵中能够脱颖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在与龚禄举办的那场比试。
    而他如果能够通过办一个军校的方式快速的选出一波人才,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让自己新找来的邓艾,王濬,石苞这些人名正言顺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军校的建立对于军力的加强是很大的帮助。
    而且,不光是如此,如果在军校中能够教授文化科目,这些培养出来的人在未来对抗士族也将是一帮得力的助手。
    因此高凡很迅速的写了一份关于申请建立军官速成班的意见,并且亲自带到了雍州刺史府诸葛亮处。
    “嗯,很好,这件事我要亲自操持,你先牵头做起来。”诸葛亮一边看着高凡写出来的方案,一边听着高凡说,也是表示十分赞同。
    于是,高凡开始筹办大汉第一届的军官培训班,并且全权委派郭攸之进行宣传。
    而且更具有创意的是,这次的招募令都是使用了活版印刷的方式进行印制,
    在永安之战结束后,高凡在成都待了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他还做了许多事。
    首先便是将之前办起来的一批印刷工厂直接卖给了安汉将军糜威,而糜威也是欣然接受,给了高凡一大笔钱。
    高凡拿到这笔钱后,便立马继续开始了对于活字印刷的研究,就在句扶前往洛阳的这段时间里,高凡已经将第一批的泥活字已经造了出来,并且初步的投入了使用。
    不过搞活字印刷为难了郭攸之,毕竟活字印刷确实效率高,不过文书就要比较简短,因此这是对他文采的考验,如何简单的表达出来军校的意思。
    后来郭攸之还是没想到办法,于是找高凡出个主意。
    “大汉天军练兵,广招各路才俊,求贤不拘一格,能打胜仗就行。”高凡想了想,给了郭攸之这么四句。
    四句二十四个字,压力果然小很多,而且一看都是给军中这帮大老粗使用的打油诗。于是郭攸之便拿着这四句话直接印刷,分发全城。
    而就在四处发布招募的时候,在长安城南,诸葛亮也下令专门腾出来一片空地作为军校的场所。
    最近的汉军,进入了新一轮的备战以及休养生息阶段,因此军中的许多事务都可以让其他将领来办,而高凡则是趁着这个空档特意邀请了许多将领参与进了第一批军官学员的选拔当中。
    于是这第一批学员,按着高凡和诸葛亮议定的章程,将由魏延担任军事总教头,诸葛亮本人亲自总领全局,高凡负责招募事宜。
    而其他诸如王平,吴班等将领都被高凡叫来参与进了军事教官的队伍中。
    在此基础之上,高凡还让郭攸之进来担任了文化课的教官,并且还让赵爽编出一套数学计算教材,担任数学教官。
    过了三个月后,在长安城南的操场上聚集起来了将近一千来号人,这些人都是各地得知消息后前来参加选拔的人才,这其中大部分来自军中,不过也有许多想来军中混口饭吃的人。
    高反看着下面的人,也没有时间仔细看,不过相比邓艾,王濬,石苞他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本次军校培养完成,学员将被派往军中直接担任屯长实习,实习满三月即可升曲长,表现优异者直接升校尉。”高凡向着这帮人开始宣读政策。
    而这次招收军官,则是设置了几道门槛。首先便是武功,军官必须要在剑术,刀法,骑术,射击等作战项目中至少三项合格。同时还有体力,高凡自己创造性的加入了俯卧撑,长跑等各种项目。
    而且高凡还加入了文化课的考察,选拔者至少要能认识五百字以上,并且要会基本的加减乘除,数学计算。而对于各种类似于特长,也设置了相关的特招名额,只要有本事,高凡就要。
    这些章程高凡早在北伐之前便已经考虑着,并且在和诸葛亮见面对谈时偶尔便会提及办军校的想法,诸葛亮对于高凡的想法也是非常欣赏。
    因此,这次高凡只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而已。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筛选以及考察,第一届军校生名单也开始有了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