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鸣冤鼓被敲响,难道是有重大冤屈不成?!
作者:钩鱼王   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最新章节     
    婵婵闻言,就学着小胖子方才的动作,任由叶瑾摆弄。
    这最终测量出来的数值,叁人都是相差不大的。
    叶瑾不免的沉思了起来。
    见着他这副深沉皱眉的样子,小胖子就有些紧张了。
    “先生,你怎么这副表情?难道我是得了什么罕见的病症吗?”
    叶瑾没好气的拍了拍他的脑门,“说什么丧气话,健康的很,你这数值一切都正常,所以,你这头晕眼花的并不是因为这个的原因,我刚刚是在思考着到底是什么别的原因。”
    小胖子听当下就松了口气,他嘟囔着说道,“我还以为你这么个严肃的样子,我是得了什么绝症呢,毕竟这个东西这么神奇。”
    “好人活不久,祸害遗千年,你一天鸡嫌狗不爱的,活的比谁都久。”叶瑾没好气道。
    “这个东西我以后也会教你的,等你知道这个背后的原理之后你就不觉得那么神奇了。”
    小胖子到底是小孩子心性,只是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极了,听见叶瑾这么说,他就欢呼了起来。
    但是此刻叶瑾的心情并却并不是那么的轻松。
    由此可见,这小胖子并不是因为血压高才头晕眼花的。
    这其中还有别的原因。
    看来这背后人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那么这应天府就不得不去一趟了。
    思及此,叶瑾就说道,“好了,没别的事情了,早些回去休息吧,明日还要赶路回应天府呢。”
    小胖子刚得了便宜,此刻乖得不得了。
    朝着叶瑾躬身拱手说道,“是,先生!”
    翌日一早。
    叶瑾跟小胖子用完早饭之后,简单收拾了一些行囊。
    便要准备出发了。
    那简陋版的血压测量仪多少还是有些随意的。
    不比得现代的那么精密小巧。
    此刻装在包袱里,略显得有些鼓囊。
    小胖子好奇地盯着,“先生,这是昨日的那个东西吗?”
    “嗯,给你阿婆检查也要用到。”叶瑾回答道
    姚广孝前来说道,“大人,马车已在门外候着了。”
    叶瑾点点头,“现在便出去。”
    两人才刚踏出门。
    叶瑾就听见了县衙大门处传来的鸣冤鼓的鼓声。
    叶瑾上辈子看影视剧的时候,涉及到县衙告状的剧情,都是老百姓去敲县衙门口的鸣冤鼓,然后一群衙役拿着水火棍来到了县衙正堂,嘴里含着:威武
    之后县老爷就粉墨登场了。
    身穿官服从后堂走了出来,拿起惊堂木重重的拍在桌案上,嘴里喊一句:升堂。
    然后就有百姓来到正堂跪拜,哭诉自己的冤情。。
    这其实是现代人臆想出来的剧情而已。
    在古代老百姓告状的话,其实是需要一系列流程的,并不是想告状就告状的。
    毕竟县老爷乃是一县父母官,身兼县长、法院院长、教育“八四七”局长、检察院院长、公安局局长、武装部部长,军分区司令等职权于一身,既要教化百姓,发展经济,又要劝课农桑,征收赋税。
    所以根本不可能抽出那么多时间来给老百姓断案子。
    电视剧里那些剧情只要是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是编剧臆想的。
    你比如说,两个百姓为了争夺一只鸭子,就闹上了公堂。
    然后县老爷这么忙的人,居然还要抽出半天的时间,观察这只鸭子拉的屎是什么成色,再判断这只鸭子到底归谁所有。
    如果真有这样的县官,那么他一定不是好官,清官,而是一个昏官,庸官。
    因为县里有这么多的政务需要你去办,需要你去拿主意,你居然把时间花在这种琐碎小事上面。
    不是昏官、庸官是什么!?
    那么老百姓正规的打官司告状的流程是什么呢?!
    如果是一般的纠纷,每个地方都会有乡老、里长等基层吏员。这些人都是在地方上很有威望的人担任,有时候说话甚至比一县之尊还要管用。
    所以一般的纠纷都是由这些人现场处理了。
    不过如果是对乡老、里长等人的判罚不认同,又或许案情比较复杂,或者是涉嫌到刑事案件,那么就可以去县衙首告了。
    县衙每隔5天都会发放告牌,县衙打官司告状的人就会提前去领取这些告牌,再请讼师写好状纸,递交给县衙刑房的书吏,然后等县老爷过堂审案就行了。
    不过能轮到县老爷当堂审案的都是一些很复杂的案子。
    小纠纷的话,就在刑房直接由刑房司吏给调解或者宣判了。
    而且有些县就算是到县老爷审案的日子,审案也不一定就是县老爷,有可能是县衙的二把手县丞,又或者是负责治安的典吏等等。
    总而言之,那就是想让县老爷审一次案子真的很不容易。
    不过如果情况特殊,也能让县老爷第一时间就审理案子。
    什么时候情况特殊呢?!
    就是鸣冤鼓被敲响的时候。
    现代影视剧经常会有百姓去京城告御状,在皇宫门口都会设置得有登闻鼓。
    告御状的百姓来到京城之后,敲响登闻鼓就可以直达天听了。
    当然。
    这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
    比如说得先挨一顿板子等等。
    挨完一顿板子,或许大半条命都没有了
    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告诉来告御状的百姓,除非你真的是有天大的冤屈才能敲响登闻鼓,要不然全天下的百姓天天都来告御状,皇帝老儿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处理这么多案子啊!?
    这个剧情倒不是完全是瞎编的。
    登闻鼓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武帝纪》有‘伐登闻鼓的记载,后历代相沿。
    我们常常在影视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的场面,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宋朝以前,普通民众可击鼓鸣曲申冤,或向朝廷提建议,或对政策提出异议等等。
    宋朝以后,击登闻鼓的条件日趋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虚设,并规定击登闻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无端刁民的恶意上访...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自明清以后,律法日益完备,登闻鼓仅代表一种象征。
    而县衙的鸣冤鼓与登闻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必须有很大的冤屈才可以敲响鸣冤鼓,然后县老爷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升堂审理。
    如果确实案情复杂,那敲响鸣冤鼓的百姓就不会受到处罚。
    但是如果案情简单,又或是曾经审理过的案子,肆意敲响鸣冤鼓是要受到惩处的。
    在上元县。
    上元县的老百姓们都知道叶瑾的德行。
    是清官错不了,要不然叶青天”的名声怎么传出去的?!
    但是也是一个懒官,所以一般时候他们也不会去麻烦叶瑾。
    更何况。
    现在上元县的治安算得上是整个大明最好的了,根本不会有什么恶性案件发生。
    现在有人居然敲响了鸣冤鼓。
    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在上元县确实发生了十分恶劣的案件,而且被乡老、里长,甚至差役给瞒下来了,老百姓不得不敲响鸣冤鼓。
    第二,那就是敲响鸣冤鼓的人并不是上元县的百姓,不知道上元县的规矩。
    前一种可1.1能性极低,后一种可能性极大。
    不过就算是第二种。
    大明时期的百姓可不是21世纪的那些百姓,他们对官府是十分畏惧的,如果不是到了最没有办法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县衙告状的。
    更何况是跨辖区告状。
    所以叶瑾的脸色一肃,就对小胖墩说道,“有人敲响了鸣冤鼓了,为师先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事,咱们再去应
    天府如何!?”
    “前些天收到了英儿从云南送回来的家信,上面说云贵地区山多林密,可谓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但是以咱看来,不只是云贵地区如此,咱应天府不也一样!?”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上,马皇后掀开了车帘子,看着上元县县城的市容市貌,笑着说道。
    跟在马车旁边的宫女百灵歪着小脑袋,看了看天色之后才一脸困惑道,“夫人,咱出应天府的时候,应天府艳阳高照,到了上元县,这儿也是一个大晴天,怎么就十里不同天’了?!”
    马皇后还没有回答,马车另一侧的宦官头子云奇笑着替马皇后解释道,“夫人的意思是,虽然上元县距离应天府仅仅三十来里地,但是此处的市容市貌,官府政策之类的,完全和应天府截然不12同。所以夫人才用‘十里不同天’来作比喻…”
    百灵这才反应过来,看着云奇由衷的说道,“呀,云官家果然老奸巨猾,不像我,笨死了…”
    云奇张了张嘴,苦笑道,“你这是夸咱吗!?也罢也罢,咱就姑且当这是在夸咱…”。
    “嘿嘿。”百灵调皮的吐了吐舌头。
    她平时是一个很冰冷话很少的女子,只有在从小把她抚养长大的马皇后,以及待她如亲闺女的云奇大总管面前,才会露出小女子姿态。
    马皇后一脸笑意的看着俩人斗嘴。
    自己那个大胖孙子说的确实没错,老是憋在皇宫里,是会把人给憋坏的。
    所以经常出出门,或许对自己的身子骨有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