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公子动身游天下
作者:毛豆佐酒   秦时颂乔松最新章节     
    咸阳宫……
    李斯的话让嬴政陷入了沉思,这封信件之中,并未说明乔松自己的想法,但是嬴政也差不多能猜出来。
    “无妨,大体上百家入秦已成定局。儒家所作所为,也可理解。”嬴政开口道,为儒家之请求定下了基调。
    李斯拱手行礼,表示自己明白了。
    此时的李斯虽然主张法家,但他毕竟出自荀子门下。且和韩非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深,因此还是对儒家念着一份情。不,准确的说,是对小圣贤庄念着一份情。
    至于儒家其余诸脉?
    呵呵,那是什么玩意儿!
    老师一卷非十二子骂的可不只是其他门派,还有儒家自己。甚至,还隐隐包含儒家上一位堪称圣人的孟夫子。
    “王上,臣以为公子所提刊印司一事颇为高妙!”王绾插嘴称赞道。
    “哦?妙在何处?”
    群臣纷纷看向了王绾,想听听他的看法。
    王绾回答道:“臣认为高妙之处有三:
    其一,以此为由,将游离于大秦之外的诸子百家纳入秦法管理,让百家遵守我大秦的法律;
    其二,妙在我大秦以刊印司置身事外,不参与百家之间的学术斗争,却能够执掌规则,以刊印之权挟制百家;
    其三,妙在接纳百家为我大秦之用。”
    王绾的一番话让李斯心中一动,想到吕相公布白帛大书之举,顿时明白了王上的意思。看来,王上是想要引百家对付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确煌煌着作,可正因如此,百家才不会放过抨击其的机会。文人相轻吗,贬低对方就可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何乐而不为呢?
    之前不过是因为百家无意入秦,故此来观看者都只是百家学子,真正的重量级大贤尚未出现。
    可纸张一事一旦公布,诸子百家定然闻风而动。届时,哪怕秦国不引导百家攻讦吕氏春秋,这部着作带来的影响,也将会被百家入秦的风向所压制,国人将不再关注吕氏春秋。
    好一招借刀杀人之策!
    看来,二公子这封信来的,正是时候啊!
    能坐在这里的都不是什么蠢材,陆陆续续意识到了二公子这封信所带来的影响。当然,他们也明白,二公子不远千里以纸张为拜帖邀请儒家入秦,所图谋者肯定不只如此。只不过,限于所知有限,他们暂时也只能推测出这些罢了。
    但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让吕相撤除白帛大书。毕竟,百家入秦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内,咸阳不能乱!
    于是,众人商讨了一番之后,嬴政心里有了计较,便命王绾以门人身份,向吕不韦去一封信。
    ……
    相国府,来自王绾的信件很快就送到了吕不韦府邸。
    自从秦王雍城加冠之后,这位相国大人的府邸就好像一夜之间,变得冷清了许多。仿佛大家都嗅到了某些危机,作鸟兽散。唯有相国养的门客,依旧还聚集在吕不韦的门下。
    但,门客的数量也少了很多。
    让家老将王绾的信件送来,拆开平摊在案几上,吕不韦阅读了起来。但很快,他的脸色就变得难看了起来:“王绾,也要离本相而去了吗?”
    王绾,可以说是吕不韦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如今,却已经和他分道扬镳。
    王绾的信件中说的很清楚:贵公去私为士之节操根基,事秦王为公,事文信侯为私,而贵公去私正是吕氏春秋之大义。
    信件的最后,王绾再次劝告吕不韦,收回吕氏春秋白帛大书。
    吕不韦了解王绾这个人,因此他很清楚,以王绾的聪慧定然能看懂他此举的用意。然而,王绾如此回信,也向他释放了一个信号:秦王不喜吕氏春秋。
    “家主,长史所派信使,还有一番话要转告家主。”家老弓着身子小心翼翼的开口道。
    吕不韦抬起了头:“什么话?”
    “长史说,尊侯为秦国辛苦操劳十数载,倾注了一生的心血。然,何故行此高悬大书,挟民意威逼王上之举?
    此时收回大书,尚能弥补与王上之间的裂隙。若尊侯一意孤行,恐难保万全!”
    哼!
    吕不韦面露怒色,一巴掌拍在了案几之上。
    王绾什么意思,威胁吗?
    但随即吕不韦便否定了自己的猜测。
    王绾并非无情无义之人,他对王绾有知遇之恩,是以纵然王绾彻底倒向了王上,也不至于说出威胁之类的话。
    想到这里,吕不韦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劲儿,面色顿时凝重了起来:难道说,王绾此言是在警告本相,秦国发生了什么本相不知道的事情吗?
    “家老……”
    “老奴在……”
    吕不韦沉吟了一阵,说道:“发动门客,去收集一下消息。尤其是咸阳以及六国的消息,本相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他手上的罗网自从惊鲵脱离,玄翦消失,掩日失踪之后,已经被摧毁的差不多了,但是吕不韦也并不是就彻底变成了瞎子,什么都不知道。
    他手下的门客可不是白养的,他们仍旧是吕不韦最大的消息来源,这些门客来自于六国,可谓是耳聪目明。
    吕氏春秋关乎自己的政治诉求,是吕不韦一生的追求,无论如何他是不会停下来的。
    ……
    那么,此时被秦国众臣念叨的乔松在哪里呢?
    荀夫子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在决定带乔松周游列国之后,便即刻准备了起来。仅仅是第二日,乔松的使节车队便大张旗鼓的离开了桑海城。使节团队送往临淄的国书也同步送出,向齐王告别。
    小圣贤庄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告别仪式,恭送荀夫子以及乔松这位秦使的离开。其场面之恢弘,可谓是吸引了整个齐国的目光。
    一路上,不知有多少暗探将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向了列国。
    然而实际上,当这些人目光集中在秦使车队上的时候,乔松和荀夫子却早已先一步轻车从简,借着使节向齐王递交国书的时候,离开了小圣贤庄。
    乔松此行乃是为了游学,来的时候已经途经韩魏两国,那么这次就不需要再去了。
    如此一来,返回秦国仍然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北上离开齐国进入赵国,一路穿过赵国再入燕国,沿着燕赵边境抵达秦国雁门郡,最后归国;第二,南下从楚国境内绕一圈子,再从秦之南郡或者黔中郡归国。
    荀夫子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自己的弟子,然而乔松却两条路都想去。
    首先,燕赵之地多豪杰,尤其是赵国,可以说是列国之中武力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和楚国一起位于第二梯队。
    乔松很想看一看,燕赵之地的武风有多兴盛。
    其次燕赵之地再往北便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两千年来,大草原始终是中原之地的威胁。每到中原之地兴盛之时,草原往往蛰伏于中原王朝之下。然而,一旦中原陷入战乱,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会大举南下,五胡乱华,东西突厥,辽国契丹,金国女真,蒙元等等都是如此。
    一统天下之后的秦国也不例外,蒙恬常年率领长城军团三十万大军驻扎北境,紧守长城,为的就是抵御来自北边胡人的威胁。
    来到这个时代,乔松深知自己一旦返回咸阳,以后很难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包括草原也是一样,因此他很想趁此机会了解一番这个时代的北疆。
    北疆需要重视,同样地处南疆的楚国也不能忽视。
    楚国地大物博,可以说是秦国一统天下道路上最有韧性的对手,也是最终覆灭了秦国之人的故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历史上梦魇一般的诅咒,最终竟成为了事实。不得不说,这是对秦国历代先君努力的一种讽刺。
    自从楚王熊渠理直气壮的高呼“我蛮夷也”之后,楚地风俗一向与中原各国不同。辽阔的楚地孕育了别样的风俗,想要治理好天下,就得先了解楚地。否则,楚地动荡,将会成为帝国心腹大患。
    乔松可不想老爹再像历史上那样五次东巡,耗时耗力不说,效果还不怎么大。
    ……
    得知自己弟子的想法之后,荀夫子很无语,这小子也太贪心了,但同时老夫子也很欣慰,这个弟子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天下态势。如此一来,想必他未来为君王之时,对于天下也将了若指掌。
    最终,荀夫子权衡一番之后决定,既然都想去,那就都去吧。先北上前往燕赵之地,领略胡地风貌之后,然后于塞外合适的地点南下横穿五国,至楚境,游学一圈之后再返回秦国。
    只是如此一来,这时间上可就不短了。
    好在乔松尚且年幼,没有俗事缠身。
    ……
    决定好了路线,师徒两人就离开了桑海城,一路北上。
    这一路上,乔松也就留下了惊鲵,其余人全给打发了回去。尤其是朱家,更是大摇大摆的随着使节车队返回秦国。
    荀夫子的意图乔松很清楚,那就是以使节车队大张旗鼓经过各国,实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为乔松吸引一部分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