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团结起来的新知青
作者:禅猫儿   软萌小知青的吃瓜日常最新章节     
    没能从杨晚秋那占到便宜,蔡小雨的心情异常郁闷,心中的不满和愤怒让蔡小雨瞬间失去了理智,也顾不得继续装出姐妹情深的样子。
    转身就丢下了杨晚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卫生所,甚至连表面的客套都懒得做了。
    一天下来,又是上山捡柴,又是去卫生所的,蔡小雨是滴水未进,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
    当她回到知青院时,一股浓郁的麻辣鲜香味道扑面而来,这对于来自川省的蔡小雨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这个时候她的肚子也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走进属于自己的那间对于她来说有些大了点的屋子,看着屋内冷冰冰的锅灶,蔡小雨再也绷不住了心中的委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顾不上擦拭,一屁股坐在炕上,让眼泪尽情地流淌。
    此刻的她觉得仿佛被全世界抛弃了一般,孤独和无助笼罩着她,满心的苦楚无处诉说。
    说起来她这小偷小摸、爱占小便宜的性格,实在是家庭环境所导致的啊!
    蔡小雨的家庭情况十分艰难,孩子众多,父亲腿部有残疾,只能靠着当地街道的照顾,在火柴厂做一份临时工来维持生计。
    而她的母亲则是父亲从偏远的大山沟里买回来的媳妇,在她母亲的眼里,她的父亲那就是天,所以家里的一切都以她父亲为主,就是孩子也不行。
    说起来蔡小雨的父亲也是个自私的,觉得这个家都是靠着他一个人在养着的,所以家里好吃好喝的本就该以他为主,只有他吃好了才能更好的养着这个家。
    再加上家里孩子众多她父亲那份火柴厂临时工的工资也不多,每个月仅有十几块的收入,要养活一大家子人。
    在这样的家庭中,想要填饱肚子,就必须要多动些心眼,偷偷藏起一个窝头或一点咸菜,对于兄弟姐妹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毕竟,家里的每顿饭都有定量,除了父亲之外,每个人能吃多少,都由母亲严格分配。
    那一点点食物,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饥饿感,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兄弟姐妹们逐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这些习惯并非他们本意,而是生活的无奈和贫困迫使他们如此。
    他们渴望能多吃一点,渴望能过上温饱的生活。每一次的小偷小摸,背后都是对饥饿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懒惰,也是因为蔡小雨的家庭环境造成的。
    在家里,即使是多干活的大姐和二姐,也难逃挨打挨骂的厄运,而不干活的她和小妹,同样也会遭受这样的待遇。
    无论怎样做都是不对的,这让蔡小雨从小就养成了偷懒耍滑的毛病。
    等到下乡后,她虽然心里清楚一切都要靠自己了,但那些从小养成的习惯,一时半会儿真的难以改变。
    她也曾试图努力改变,可每当疲惫和困难袭来,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占据上风。
    她会在田间劳作时偷懒,躲避繁重的农活;会在别人努力工作时,找借口逃避,也会在别人为了更舒适度生活努力的时候,习惯性的躲懒。
    其实蔡小雨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她明白自己这样是有问题的,也渴望能够改变。
    她羡慕别人的勤奋和努力,也恨自己的懒惰,她时常在夜晚独自思考,自责自己的过错,下定决心要改正。
    然而,她就像寒号鸟一样,当第二天的阳光洒在她身上时,那些誓言和决心又会被习惯性的懒惰所吞噬。
    她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循环,心中的焦虑和无奈与日俱增。
    她也希望能够挣脱这个困境,成为一个勤奋努力的人。
    每一次偷懒后,她的内心也会愧疚和自责,可是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真的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改掉的。
    尽管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蔡小雨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对曹清的愤恨。
    因为在她的心里一直认为,曹清若是真的受不了她的那些习惯,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跟她说清楚。
    特别是大家都是一起下乡的知青,就算是她要搬出去,那为什么不能提前跟她说一声,这样她也好有所准备。
    也正是曹清这么毫无预兆的搬走,才会让她如今陷入了如此狼狈的境地。
    现在每天她都需要不停地山上捡柴,可即便如此,这些柴火仍然不够度过这个冬天。
    她现在甚至都不敢轻易烧火,只有晚上最冷的时候才会把火点上,又只能盖着那本就不厚实的被子,寒冷侵蚀着她的身体,冷的让她开始怀疑人生。
    更可怕的是,现在才十一月末,据老知青说,这还没到最冷的时候。
    想到这里,蔡小雨不禁心生恐惧,不知道在最冷的时候,仅凭她那单薄的棉衣和被子,以及柴房里那为数不多的柴火,自己是否能够熬过这个冬天。
    还有最要命的就是粮食,因为一开始就打着时不时偷曹清一点的主意,在明知道自己的那点粮食不足以支撑她到明年再次分粮。
    可是在会计询问她要不要先借点,等来年挣了工分再还的时候,她还是拒绝了。
    披着被子坐在炕上的蔡小雨只要一想到这些,就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她甚至怀疑自己会不会死在这个下乡第一年的冬天里。
    毕竟各种意外死在乡下的知青也不少,她家邻居的一个姐姐就死在了乡下,传回来的消息是说那个姐姐意外失足落水淹死的。
    可是只有她知道,那个姐姐游泳游得可好了,一般的小河哪里能淹的死。
    只是邻居姐姐下乡的地方离她们家乡实在太远了,即便邻居家里不相信这个结果,可是山高水远的,谁又能去那么远的乡下调查那个姐姐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最后这件事也只能不了了之。
    男知青和女知青的屋子中间就只隔了一个厨房,蔡小雨在这边哭的声音那屋的男知青听得清清楚楚。
    只是男知青也都厌烦曹清和蔡小雨之间有事没事见天的吵架,所以面对蔡小雨的哭声,男知青那屋都只是当做没有听到一般。
    这会儿大家都吃过了晚饭,由于天太冷了,大多数人吃了饭都会窝在炕上聊天看书什么的。
    李安邦和李定国兄弟俩最近迷上了编筐编篓,空闲下来的兄弟俩就坐在炕上编各种小物件。
    董海生虽然没有戴眼镜,看着不如隋援朝那样更像个书呆子,可这人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书呆子,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抱着书本看。
    因为喜欢看书,当初选铺位的时候,董海生还特意选了没人喜欢住的炕梢,就是为了方便靠着墙看书。
    孙兴国早早就铺了被子,这会儿已经是安静的趴在被窝里,也不知道睡着了没有。
    就只有张铁男,靠在炕头的墙边嗑着榛子,嘴里也不忘一脸嫌弃的嘟囔:“现在知道哭了,早干什么去了,要不是她整天闹幺蛾子,人家周知青和曹知青能自己搬出去?那一个月可就是两块钱呢,肉都能买上一大块了。”
    宋卫平算是后来的这批知青里年纪比较大的,在新知青里算得上是老大哥了。
    听了张铁男的话就皱了眉头,如今的知青院里俨然分成了两派,原来的老知青之间都很团结,和他们这些新来的又都不住在一起,所以相对来说老知青那边就不自觉的会排斥他们这些新知青。
    这种排斥虽不是有意而为,可却是让他们这些刚下乡的知青们感到举步维艰,如果他们再不能团结一致,那么未来的生活将会更加艰难。
    想到这些的宋卫平表情沉重,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不禁开口说道:“话虽然这么说,但是蔡知青一个女同志,身上毛病不少。
    又是和我们一起下乡的战友,我们这些大老爷们适当照顾一下也是应该的。”
    说到这里的宋卫平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最后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开口接着说道:“我看着她那边的柴火实在是太少了,黑省这边的冬天异常寒冷,如果仅靠她捡的那点柴,不用等到天气最冷的时候,可能过些日子蔡知青就会被冻死。”
    说到这里的宋卫平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眼见着这会儿大家都看向了自己,停了好半晌,才一脸为难的说道:“所以我想着,最近我们上山捡柴的时候,大家能不能每天多捡一点。
    我们这么多人,每人一天给她带回来一捆,加起来也够她捡好几天的了,这样等到大雪封山的时候,她那边再省着点烧的话,差不多也就够她维持这一个冬天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建议,具体怎么做还是要看大家自己的意愿。”
    一听说要帮蔡小雨捡柴,张铁男第一个就跳出来反对。
    只见张铁男愤怒地吼道:“凭什么啊!要不是她整天闹幺蛾子,我们现在还能跟周知青他们一起搭伙吃饭呢,也不至于我们一群大老爷们天天围着灶台转,做出来的饭还难吃至极。”
    张铁男的声音中充满了不满和怨气。
    接着,他又愤愤不平地说:“再说了,她自己都不着急,一天就捡那么一小捆柴,你跟着着什么急啊。
    我可是都看见好几回了,我们大家进山捡柴的时候,她却一个人在山脚草甸子那边捡野鸭蛋。
    她那隔三差五去镇上卖鸭蛋的钱,可没说给我们花一分。
    凭什么要我们大家白白给她捡柴?”张铁男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宋卫平的不理解和愤怒。
    有了张铁男第一个表达意见,王刚也紧跟着附和道:“我觉得张铁男说得没错,凭什么她自己偷懒不捡柴火,最后没柴烧了却让我们帮她捡。
    这不是资本家大小姐的做派吗?我们绝对不能助长这种歪风邪气!”王刚的脸上写满了不赞同,他的语气坚定,仿佛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深恶痛绝。
    在张铁男和王刚义愤填膺的带领下,大家开始纷纷数落起蔡小雨的不是,场面变得异常激烈。
    每个人的情绪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大家都对蔡小雨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愤不平,一致认为像蔡小雨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同情。
    最后,宋卫平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无奈地叹了口气,然后语重心长地解释道:“我非常理解大家此刻的心情,我也和你们一样,不喜欢蔡小雨那种懒惰的性子。
    可是,大家有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我们这批知青下乡已经有小半年了,不仅没有真正融入村民的队伍,甚至在这小小的知青院里,老知青们也都是抱成一团,对我们隐隐有排斥之心。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团结起来,那将来的日子恐怕会更难熬。大家不妨好好想想,若是将来我们当中的谁遇到了困难,而其他人都像今天对待蔡小雨这样,冷漠地对待遇到困难的人,那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众人听了宋卫平这话都沉默了下来,是啊,他们这些下乡的大多都是家里困难,靠不上的,到了乡下更是什么都要靠自己。
    众人听了宋卫平这番话,都沉默了下来。
    是啊,他们这些下乡的青年,大多家境贫寒,无依无靠,来到乡下更是需要完全依靠自己。
    若是他们再不团结,那么未来的生活将会充满无尽的艰辛,此刻的众人心中都涌起一股酸涩,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担忧。
    在一片消沉压抑的气氛中,董海生终于打破了僵局。
    他向来沉默寡言,但此刻他的眼神坚定,声音沉稳地说道:“我同意卫平同志的意见。
    且不说我们和蔡知青是同一批下乡的战友,就光凭我们这样门对门住着,难道真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冻死吗?
    不就是每天多顺手捡一捆柴的事嘛!我没意见,从明天开始,我每天多进一趟山,帮蔡知青捡一趟柴。”
    宋卫平的那番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董海生的表态更是让大家心头一震。
    其他人也都在这一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仅是帮助蔡小雨一个人的事情,更是他们这批新来的知青团结一心的象征。
    他们意识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只有团结起来,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里的生活,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此时,他们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温暖的情感,那是对同伴的关心,也是对未来的信心。
    每个人的目光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团结的集体。